如果病人饮水过多,必然会突然出现气喘胸满。凡是进食少而饮水多,水液停聚在心下部位,严重的会出现心悸,轻微的会出现短气。脉象表现为双手脉象都弦的,是寒证,多是经过大泻下之后,里气虚弱所致;脉象表现为单手脉象弦的,是水饮病。
【按语】此条在“微者短气”之下,古本有“脉双弦者,寒也”等语句,文义与前文不连贯,应当另外分为一条放在后面。
【注释】一般病人进食少而饮水多,如果小便通利,属于消渴病;如果小便不利,属于留饮病。留饮,就是现在所说的水饮停聚的病症。如果水停聚在上焦胸中,就会壅塞肺气,使其不能下降,所以会突然气喘胸满;如果水停聚在中焦心下部位,严重的会凌犯心脏,所以会出现悸动不安;轻微的会妨碍肺气,所以会出现呼吸短气;如果水停聚在下焦少腹,就不能输送到膀胱,所以必然会出现腹部拘急的痛苦。仲景在这里,只论述了上、中二焦,没有提及下焦,并非有所忽略,而是因为在《伤寒论》中已经详细论述过了。
【集注】程林说:饮水过多,水湿之气就会停聚泛滥于胸膈之间,必然会突然气喘胸满。一般人进食少而饮水多,那么胃土就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出去,严重的必然会停聚在心下而导致心悸。轻微的就会阻滞在胸膈而导致短气。
先口渴而后呕吐,是水停聚在心下,这属于水饮病,用小半夏茯苓汤治疗。
【注释】水停聚在心下,属于中焦部位,中焦属于胃,所以不仅会出现心悸、短气的病症,也会出现呕吐的症状。出现心悸、短气,是水停聚在胃外,从膈下向上干扰胸部所致。出现呕吐,是水停聚在胃内,从胃中向上涌出于口。然而,一定要先口渴且饮水过多,而后出现呕吐的,才属于水饮病的呕吐。用小半夏汤,是为了止呕;加茯苓,是因为饮水过多而导致呕吐,所以兼以利水。
【集注】魏荔彤说:水停聚在心下,阻隔正气,不能化生津液上达胸咽,所以会口渴;口渴必然会饮水,水液增多后就更加肆意上逆,所以先口渴而后必然呕吐。这属于水饮病,应当治疗水饮,不能将其当作消渴病来治疗口渴。治疗水饮用辛燥之药,治疗消渴必然用寒润之药,二者大不相同,怎么能不明确其属于何种病症就胡乱治疗呢?尤怡说:先口渴后呕吐的,原本没有呕吐的病症,是因为口渴而饮水,水饮过多不能下行反而上逆,所以说这属于水饮病。小半夏汤能止呕降逆,加茯苓能祛除停聚的水饮。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
以上三味药,用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两次温服。
呕吐的病人本来应该口渴,口渴说明病情将要缓解,现在反而不口渴,这是因为心下有支饮的缘故,用小半夏汤治疗。
【注释】水饮病人口渴,是因为水液停聚,气机不能运化生成津液而导致口渴;呕吐的病人口渴,是因为呕吐使胃中津液干燥受损而导致口渴,所以说呕吐的病人本来应该口渴。先呕吐后口渴的,应当少量地给病人饮水,以调和胃气、滋生津液,这表明病情将要缓解;如果呕吐之后反而不口渴,这必然是因为心下平素就有支饮的缘故。只用小半夏汤止呕,而不加茯苓,是因为不口渴,没有新的水饮停聚,而且呕吐之后已经损伤了津液,不能再利水,以免进一步耗竭津液。
【集注】李彣说:这里专门论述呕吐的治疗,说呕吐的病人口渴,是病情将要缓解的表现,因为胃气恢复而津液生成。如果心下平素就有支饮,胃就不会干燥,自然不会口渴,而是水饮泛溢导致呕吐。半夏、生姜性温能调和胃气,味辛能发散上逆之气,是治疗呕吐的圣药。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以上两味药,用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两次温服。
【集解】沈明宗说:这是治疗支饮上溢导致呕吐的方剂。凡是呕吐必然会损伤津液,本应口渴,所以说呕吐的病人本来应该口渴,口渴说明病邪随着呕吐而去除,称为病情将要缓解。如果心下有支饮,停聚在胸膈导致不燥,所以呕吐而不口渴,就应当治疗水饮,因此用生姜发散邪气,半夏涤除水饮,呕吐自然就会停止。
突然发生呕吐,心下部位痞塞不适,胸膈之间有水饮,伴有头目眩晕、心悸的,用半夏加茯苓汤治疗。
【注释】突然呕吐,即便不口渴但心下部位痞塞,这是胸膈间有水饮凝结。头目眩晕,是因为水饮阻滞阳气不能上升;心悸,是因为水饮向上侵犯心脏。即便不口渴,没有新的水饮摄入,但平时水饮内盛是可以知晓的,那么就不必顾虑津液受损,也一定要加茯苓来利水,这样水饮凝结就可以散开,阻滞也能够畅通。
【集注】赵良说:心下痞塞,胸膈间有水饮,出现头目眩晕、心悸,阳气必定不能宣散。经典说:用辛味药来发散。半夏、生姜都味辛,《本草》记载半夏可治疗膈上痰饮。心下坚硬、呕吐气逆、头目眩晕的情况,也是上焦阳气虚弱,不能升发,所以半夏、生姜一同治疗。心悸是心脏受到水饮侵犯,并非半夏能单独治疗,必须加茯苓利水,使上逆的水饮下行,安定心神,心神安定则心悸痊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