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阳部位的脉象应当沉伏,现在反而紧,说明本来体内就有寒邪,患有疝瘕病,腹中疼痛,医生反而使用泻下的方法治疗,泻下之后就会出现胸满气短的症状。趺阳部位的脉象应当沉伏,现在反而数,说明本来体内就有热邪,会消食快,小便次数多,现在反而小便不通畅,这是将要形成水病的表现。
【注释】这是说明体内里有水邪并且兼有寒邪或热邪,错误使用泻下方法的含义。里水病的脉象沉伏,不是说寸、关、尺三部脉象都应当沉伏,而是说趺阳部位的胃脉应当沉伏。如果脉象不沉伏反而紧,这个人必定本来体内就有寒邪。水邪和寒邪同时致病,就会患疝瘕病并且腹中疼痛,医生误以为是里水病而使用泻下的方法治疗,水邪虽然下去了但寒邪留在体内,又使中焦更加虚弱,所以会出现胸满气短的症状。如果脉象不沉伏反而数,这个人必定本来体内就有热邪。水邪和热邪同时致病,应当消食快并且小便次数多,就不会患水病,现在小便反而不通畅,这是将要形成水病的症状。
【集注】赵良说:趺阳脉应当沉伏,这不是趺阳脉胃气本来的脉象,是因为水液蓄积在下部,胃气被抑制,所以脉象也沉伏,脉法中说:沉伏脉主水病。
魏荔彤说:趺阳脉有水邪,就应当沉伏,因为胃阳被水湿阴寒之邪闭阻,所以阳明经的脉象不能显露出来。现在反而脉象紧,不只是水邪在体内里旺盛,而且寒邪在中焦也旺盛。大概这个人不只是有水气之邪,而且还兼有平日体内积聚的寒邪和疝瘕病,腹中常常疼痛,是水邪中又兼有寒邪。医生不认识这是阴寒之邪,却认为水邪可以用泻下的方法治疗,虽然水邪向下沉了,但是寒邪向上逆行,所以会出现胸满气短的症状。这种病趺阳脉应当沉伏,现在反而脉象数,说明本来体内就有热邪。然而本来体内就有热邪,就应当消食快,小便次数多,大便干结,如同伤寒病胃实症的症状一样。现在小便反而不通畅,那么就知道是将要形成水病以及有湿热之邪,这是毫无疑问的。
肝水病的症状是,腹部肿大,不能自行转身侧躺,胁下和腹部疼痛,时常会微微产生一些津液,小便断断续续能够解出。
【注释】以上说明了表里上下的水病,以下说明五脏气血方面的水病。肝主管筋脉,腹部和胁部是肝经所主的部位,水邪侵犯肝脏,在外就会使筋脉松弛不能自行转身侧躺,在内就会出现腹部肿大、胁部疼痛、小便淋沥不畅的症状。
【集注】魏荔彤说:肝水病,是水邪附着在肝脏,就形成了肝水病。肝经有水邪,必定停留在两胁部位,所以腹部肿大并且胁下疼痛。少阳经是阴阳之气往来的通道,有邪气阻碍,所以不能自行转身侧躺。肝脏有水邪,必定会向上冲逆到胸咽部位,所以时常会微微产生一些津液,等到水液上升后又下降,小便不通畅的情况又会断断续续地变得通畅,这是水邪随着肝木的往来升降之气上下作乱导致的。看到这些症状就知道肝经有水邪,应当在肝脏方面进行治疗。
尤怡说:肝脏的脏腑部位在胁部,并且肝气连接少腹,肝脏的水液不能正常运行,就会腹部肿大不能转身侧躺,胁下和腹部疼痛。时常会微微产生一些津液,小便断断续续能够解出的原因是,肝脏喜欢冲逆并且主持疏泄功能,水液随着肝气的疏泄而上下运行。
心水病的症状,身体沉重且气短,不能平卧,心烦且躁动不安,其人阴肿。
【按语】“其人阴肿”四字,应在肾水条内,此处为错简。
【注释】心主宰血脉,膻中是心所主的部位。水邪侵犯心脏,外在会使周身血脉运行不畅,导致身体沉重;内在会引起气短、心烦,不能安卧且烦躁。
【集注】程林说:《内经》讲:心主宰身体的血脉。《上经》说:水邪在心,心下坚实、悸动、气短,所以身体沉重、气短。《内经》又说:凡是有水病的人,不能安卧。心属火,水邪在心,因此不能安卧且烦躁。
魏荔彤说:水邪,也属于积聚一类。靠近某脏腑停留,就以该脏命名病症。水附着于心,就是心水病。心经有水,可灌注到四肢百骸,所以身体沉重;气被水邪阻滞,所以气短,水邪逼迫,神魂不安,所以不能安卧;神明被扰乱,所以烦躁。见到这些症状,就知道心经有水,应当从心经论治。
脾水病的症状,是腹部胀大,四肢苦于沉重,津液不能化生,只是苦于气短,而且小便困难。
【注释】脾主腹部,四肢是脾所主的部位,水邪侵犯脾脏,外在会使四肢苦于沉重,内在会导致腹部胀大、气短、小便困难。
【集注】魏荔彤说:脾水病,是水附着于脾,就叫脾水。脾专门主司腹部,所以腹部胀大。脾主运化转输,又主四肢,运化转输不利,所以四肢苦于沉重。津液不能化生,气不能流通,上下阻碍不通,所以在上苦于气短,在下小便困难。见到这些症状,就知道水在脾脏,应当从脾脏论治水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