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怡说:脉象弦、发热,类似表证,但身体不痛反而腹痛,背部不恶寒反而腹部恶寒,甚至少腹阵阵发冷,好像被扇风一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子宫张开不能闭合,风冷之气乘虚而入。子宫张开、风邪侵入,体内阴寒过盛,那么脉象弦就代表阴气,而发热是因为阳气被格拒在外。胎儿胀大,是因为热则消散,寒则胀大。附子汤的方剂未见,但温里散寒的意图大致可以推断出来。
老师说:妇人有阴道持续少量下血的,有半产后因继续下血而淋漓不绝的,有妊娠期间下血的。假如妊娠时腹中疼痛,这是胞阻,用胶艾汤治疗。
【注释】怀孕五、六个月发生的流产,称为半产。妇人有漏下、下血的病症,到五、六个月流产后下血仍不停止的,这是症病造成的危害。如果没有症病而下血,只是腹中疼痛,那么就是胞阻。胞阻,是指胞宫中气血不调和,从而阻碍胎儿的正常发育,所以用芎归胶艾汤来调和血液,使气血调和从而有利于胎儿发育。
【集注】程林说:漏下,是指妊娠期间仍有月经来潮,《脉经》认为阳气不足导致的这种情况叫做激经。半产,是指四、五月时发生堕胎,堕胎必然损伤血海,所以血液会继续下而不止。如果妊娠时下血且腹中疼痛,属于胞阻,就用胶艾汤来治疗。
尤怡说:妇人月经淋漓不断,以及胎产前后下血不止,都是因为冲任脉虚弱,阴气不能固摄,只有胶艾汤能够补养并固摄。
芎归胶艾汤方
川芎、阿胶、甘草(各二两) 艾叶、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干地黄
以上七味药,用五升水、三升清酒,一起煮取三升,去掉药渣,加入阿胶,让阿胶完全融化,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如果不痊愈就再煎服。
妇人怀孕,腹中拘急疼痛,用当归芍药散治疗。
【按语】妊娠时腹中急痛用这个方剂,其原理不清楚,必定有脱简,不解释。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 川芎(半斤)
以上六味药,捣成散剂,每次取一方寸匕,用酒调和,一日服三次。
妊娠期间,呕吐不止,用干姜人参半夏丸治疗。
【注释】妊娠期间的呕吐称为恶阻。恶阻,是指胃中素来有寒饮,阻碍胎儿发育,进而妨碍饮食。用干姜散寒,半夏止呕,因为恶阻的人每日呕吐,必然损伤胃气,所以又用了人参。
【集注】程林说:胃脘有寒,就会导致呕吐不止,所以用干姜散寒,半夏、生姜止呕,人参调和胃气。半夏、干姜有下胎的说法。娄全善说:我治疗妊娠恶阻病,多次使用半夏,并没有导致胎动,这也是“有故无殒”的道理,临床医生,何必拘泥呢。
尤怡说:这是补益虚损、温暖胃气的方法,是为妊娠期间中焦虚寒的人而设。阳明经的脉象,正常是顺畅下行的。有寒邪则会逆行,有热邪也会逆行,逆行则水饮必然随之而上逆,而妊娠时,精气凝聚、血液汇聚,常常会蕴积生热。按《外台秘要》中的方剂:青竹茹、橘皮、半夏各五两,生姜、茯苓各四两,麦冬、人参各三两,是治疗胃热气逆呕吐的方法,可以补充仲景论述的不足。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人参(各一两) 半夏(二两)
以上三味药,研成粉末,用生姜汁调成糊,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用开水送服十丸,一日服三次。
妊娠期间,小便困难,但饮食正常,用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
【按语】方剂与症状不太相符,必有脱简,不解释。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
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
以上三味药,研成粉末,用炼蜜制成药丸,如小豆大小,用开水送服三丸,可加量至十丸。
妊娠期间,有水气,身体沉重,小便不利,怕冷寒战,起身时就头晕目眩,用葵子茯苓散治疗。
【注释】妊娠时体表有水气就会出现浮肿,怕冷寒战,水液大量停聚在肌肤,所以身体沉重;体内有水气,就会小便不利,水盛阻碍阳气上升,所以起身时就头晕目眩。使用葵子茯苓散,主要是以通窍利水为主。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升) 茯苓(三两)
以上两味药,捣成散剂,用开水送服一方寸匕,一日服三次,小便通利病就会痊愈。
妇人妊娠,适宜经常服用当归散。
【注释】妊娠时若无疾病,不需要服药。如果孕妇形体消瘦且体内有热,恐怕耗伤阴血、损伤胎儿,适宜经常服用这个方剂来安胎。
【集注】尤怡说:妊娠最担心热邪伤胎,所以在川芎、当归、芍药养血的同时,用黄芩清热,再佐以白术调和胃气。朱丹溪称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其实黄芩、白术并非直接安胎,而是去除湿热后,胎儿自然安稳。
当归散方
当归、黄芩、芍药、川芎(各一斤) 白术(半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