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的疾病,多因体虚、久积寒冷、气机郁结,致使月经断绝。如此迁延多年,血寒积聚凝结于胞宫之门。寒邪损伤经络,若凝结在上焦,会出现呕吐涎沫痰液,久而久之可形成肺痈,身体逐渐消瘦。若在中焦盘踞结聚,可出现绕脐的寒疝疼痛,或者两胁疼痛,与脏腑相连;若热邪结聚在中焦,疼痛部位在关元,脉象数但身上无疮疡,肌肤粗糙如鱼鳞。这些病症有时男子也会罹患,并非妇人所独有。若在下焦,月经来量异常,月经周期不规律,会导致阴部抽掣疼痛,少腹怕冷,有时疼痛牵引到腰脊,向下连及气街,气冲部位拘急疼痛,膝胫部疼痛烦闷,甚至突然头晕目眩,症状类似厥症、癫症,或者伴有忧愁凄惨、悲伤易怒等情绪变化。这些都是带下病的表现,并非由鬼神作祟所致。病久不愈则身体消瘦,脉象虚弱且多有寒象。妇人的三十六种疾病,变化万千,必须审察脉象的阴阳、虚实、紧弦,再结合病症,运用针灸和药物治疗,才能使危症转安。虽然病症相同,但脉象的根源各异,你应当辨别牢记,不要不以为然。
【按语】此条是妇人杂病的提纲,应当放在篇章之首,以揭示病情。“在下来多”的“来”字,应当是“未”字。本条所述皆为月经断绝的病症,若为“来多”,则与上文不符,与下文“经候不匀”也不相符。另外,本条中有“此皆带下”一句,应当放在“非有鬼神”之后,文义才连贯,这是传抄错误。
【注释】此条为妇人各种疾病的纲领,妇人疾病之所以不同于男子,是因为有月经。月经致病的根源,多因虚损、久积寒冷、气机郁结。这三者只要感受其一,都能使月经断绝。迁延多年后,寒邪积聚于胞宫,导致血液凝滞、气机郁结而不行。先代贤哲说:女子以月经调和为无病,若月经不调,则会变出各种病症。以下所述都是这三者阻碍月经所引发的变病,变病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每个人的脏腑经络、寒热虚实存在差异。比如寒邪外伤经络,如果其人上焦素来虚寒,那么寒邪就会凝结在上焦,所以上焦胸肺会患病。寒邪伤肺,会导致气滞,阻碍水饮运行,所以会呕吐涎沫痰液。如果其人上焦素来有热,寒邪与之同化,时间久了就会化热,热邪损伤肺脏,所以会形成肺痈,进而身体消瘦。如果其人中焦素来虚寒,寒邪就会在中焦盘踞结聚,所以会出现绕脐的寒疝疼痛,或者两胁疼痛,这是因为中焦部位与肝脏相连。如果其人中焦素来有热,就不会患寒疝,而是热邪结聚在中焦。中焦有热,所以不会形成寒疝,但绕脐的疼痛,仍然会出现在关元部位。此时脉象数,按常理应当生疮疡,如果没有疮疡,那么热邪必然灼伤阴液,皮肤失去润泽,所以肌肤粗糙如鱼鳞。然而这些呕吐涎沫痰液、寒疝疼痛、肌肤粗糙如鱼鳞等病症,有时男子也会出现,并非只有妇人会患病。“在下未多”,是说月经不调,经血量不多。邪气侵犯胞宫,属于下焦部位,所以会出现阴部抽掣疼痛、少腹怕冷的症状。有时疼痛牵引到腰脊,向下连及气街,气冲部位拘急疼痛,腰膝部疼痛烦闷,这些都是胞宫冲任受病必然会出现的症状。有时疼痛剧烈,会突然头晕目眩,症状类似厥症、癫症,这也是疼痛严重时常见的表现。如果其人遭遇忧愁凄惨、悲伤易怒等情况,而出现这些头晕目眩、类似厥癫的症状,实际上并非有鬼神作祟。凡是这些胞宫冲任的血病,都能引发带下病,所以俗话说:十女九带。然而带下病时间久了,津液必然受损,身体必然消瘦,诊察脉象虚弱,审察可知多有寒象。岂止会出现这三十六种疾病,而是变化万千。虽然变化万千,但必须审察脉象的阴阳、虚实、紧弦,与病症相互参究,运用针灸和药物治疗,才能使危症转安。有些病症虽然相同,但脉象根源不同,就应当详细审辨,所以说:你应当辨别牢记,不要不以为然。
妇人感觉咽中好像有炙烤的肉块,用半夏厚朴汤治疗。
【注释】咽中好像有炙烤的肉块,是说咽中有痰涎,如同烤炙的肉,咳不出来,又咽不下去,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梅核气病。这种病是由于七情郁结,气机不畅,津液凝聚成涎而产生的。所以用半夏、厚朴、生姜,辛味以散结气,苦味以降逆气,茯苓辅助半夏,以利水饮、行痰涎,紫苏气味芳香,用以宣通郁滞之气,使气机舒畅,痰涎消除,病自然就会痊愈。这种病症男子也会有,并非只有妇人会患。
【集注】尤怡说:痰涎凝结,气机阻滞在咽喉之间,就如同《千金要方》所说的咽中感觉有东西黏着,如同烤炙的肉,吞不下去,吐不出来的情况。
半夏厚朴汤方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
以上五味药,用七升水,煮取四升,分四次温服,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一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