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胃散
主治湿邪在体内泛滥,脾胃功能不能克制湿邪,出现水饮积聚、胸膈痞闷、腹中胀满等症状。
药物组成为:苍术(五斤,用淘米水浸泡七日)、陈皮(去掉白色内层)、厚朴(各三斤,用姜汁炒制)、甘草(三十两,炙制)。
将上述药物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钱,用姜汤送服,每日服三次。也可加水煎煮,每次服用五钱。
【集注】柯琴说:《内经》中讲,土运太过称为敦阜,会出现腹部胀满的病症;土运不及称为卑监,会出现胀满痞塞的病症。张仲景创制三承气汤,是为了调节太过的胃土。李杲创制平胃散,是为了调理不及的胃土。培补衰弱的脾胃,使其恢复平和,并非是削弱削平的意思,就如同温胆汤使用凉性药物,是温和地使其调和,并非使用温性药物的意思。后世注释本草的人说:太过的土,适宜用苍术来使其平复;不及的土,适宜用白术来培补。如果把湿土当作太过的土,难道要把燥土当作不及的土吗?不明白敦阜属燥、卑监属湿的含义,就无法理解平胃的道理。白术与苍术,味辛苦而甘,都有燥湿健脾的作用,脾脏干燥就不会出现阻滞,所以能够健运从而恢复平和。只是两种白术中,白色的白术药性柔和而和缓,苍色的白术药性猛烈而强悍,这里取用苍术是因为它善于发汗,除湿迅速,所以以苍术作为君药。不能受白术色白为补、色赤为泻这种说法的局限,而束缚对两种白术的认识。厚朴色赤,味辛苦性温,能够助长少火以生气,所以作为佐药。湿邪的产生是因为气运行不畅,气运行顺畅则湿邪自消,所以再用陈皮作为辅佐。甘味药先入脾经,脾脏得到补养就能健运,所以用炙甘草作为使药。方剂名为平胃,实际上是调理脾胃的承气类方剂啊!张洁古取用《金匮要略》中的枳术汤制成丸剂,枳实的峻猛程度超过厚朴,而且没有甘草来调和,虽然白术用量加倍,但消伐之力比这个方剂更强,糊涂的人认为白术能补而长期服用,却没有想到枳实峻猛削伐不宜多服。
枳术丸
主治胃虚且有湿热,饮食积滞不化,导致胃脘部痞塞闷胀。
药物组成为:白术(二两,用土炒)、枳实(一两,用麸炒)。
将以上药物研成细末,用荷叶包裹煨过的陈米饭制成药丸,如花椒籽大小,用白开水送服。
【集注】李杲说:白术味苦、甘,性温,其苦味能去除胃中的湿热,甘味能补养脾脏的元气,用量比枳实多一倍。枳实味苦,性温,能通泄胃脘部的痞闷不适,消除胃中饮食积滞所造成的损伤。服用此药后,胃中所伤之物不会立刻去除,大约需要一两个时辰,食物才能消化。先补脾胃之虚,而后再化除胃中积滞,这样药力就不会过于峻猛。荷叶形状如同仰放的盂钵,在八卦中属震卦,正是少阳甲胆之气,饮食进入胃中,营气向上运行,依靠的就是这种气,取用荷叶能生发胃气。再用煨饭与药混合,与白术协同作用,滋养水谷之气以补养脾胃,益处极大。如果使用峻猛的药物攻下,将会传变出各种病症,数不胜数。
资生丸
主治妇人妊娠三个月时,出现脾虚呕吐,或者胎儿滑动,胎象不稳的情况。同时,对于男子也有调中养胃的功效,能使饥饿者有饱腹感,使过饱者恢复正常食欲,其奇妙功效难以尽述。
药物组成为:人参(三两)、茯苓(二两)、白术(三两)、山药(二两)、薏苡仁(一两半)、莲肉(二两)、芡实(一两半)、甘草(一两)、陈皮(二两)、麦芽(二两)、神曲(二两)、白豆蔻(八钱)、桔梗(一两)、藿香(一两)、川黄连(四钱)、砂仁(一两半)、白扁豆(一两半)、山楂(一两半) 。
以上十八味药,研成细末,用炼蜜制成弹子大小的药丸,每次服用二丸,用米汤送服。
【集注】罗谦甫说:这个方剂最初由缪仲醇创制,用于治疗妊娠期间脾虚以及胎象不稳的病症。因为胎儿的孕育起始于足少阴肾经,而生长依赖于足阳明胃经。所以阳明经是胎儿生长的根本,一旦阳明经气不足,那么元气既不足以滋养胎儿,也不足以维持自身需求,因此在妊娠三个月,正值阳明经养胎的时候,就会出现呕吐。更为严重的情况是,有的孕妇在三个月或者五个月时发生流产,这都是因为阳明经气虚,不能固摄胎儿。古代的安胎方剂,大多使用川芎、当归,却不知这两种药反而容易导致滑胎。这个方剂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莲子、芡实、山药、扁豆、薏苡仁的甘平之性,来补脾元;用陈皮、麦芽、神曲、砂仁、白豆蔻、藿香、桔梗的香辛之性,来调畅胃气,如果有湿热,就用黄连来清热燥湿。它既没有参苓白术散补药过多导致的滞腻,也没有香砂枳术丸燥湿消食太过的弊端,既能补养又能运化,达到极为平和的状态,用它来稳固胎象,永远不会出现滑胎流产的情况。男子服用此药,可以调中养胃。将其命名为资生丸,确实名副其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