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
主治伤寒表证未解,同时心下部位有水气,出现干呕、发热且咳嗽的症状。还可能伴有口渴,或腹泻,或咽喉噎塞,或小便不利、小腹胀满,或气喘等症状。对于杂病中出现的肤胀水肿症,也可用本方发汗利水。
药物组成:麻黄(三两,去除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甘草(三两,炙制)、干姜(二两)、半夏(半升,洗净)、桂枝(三两)、细辛(三两) 。
将以上八味药,加入一斗水,先煮麻黄,煮至水减少二升,撇去上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药液,滤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
若有口渴症状,去掉半夏,加入栝楼根三两。若有咽喉噎塞症状,去掉麻黄,加入一枚炮附子。若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去掉麻黄,加入茯苓四两。若气喘,去掉麻黄,加入半升杏仁(去皮、尖)。若有轻微腹泻,去掉麻黄,加入如鸡蛋大小的荛花(煎熬至赤色)。
【按语】加入如鸡蛋大小的荛花,煎熬至赤色,这必定是传抄书写有误。因为在本草记载中,荛花属于芫花一类,用来攻逐水饮,药力十分峻猛,五分剂量就能使人腹泻数十次,哪有治疗水饮内停导致的轻微腹泻,却用如鸡蛋大小荛花的呢?应当改为加入茯苓四两。
【注释】太阳经水饮内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中风,表虚有汗,属于五苓散证;另一种是伤寒,表实无汗,属于小青龙汤证。由于是表实无汗,所以合用麻黄汤与桂枝汤来解除表邪。去掉大枣,是因为它的性质黏腻。去掉杏仁,是因为没有气喘症状,若有气喘则加上。去掉生姜,是因为已有干姜,若有呕吐症状则仍用生姜。佐以干姜、细辛,二者性极温且散,使寒邪与水饮都能随着汗出而解除。佐以半夏驱逐痰饮,以清除未尽的水饮。佐以五味子收敛肺气,以敛补耗伤的肺气。若有口渴症状,去掉半夏,加入天花粉,避免燥烈之性以滋生津液。若有轻微腹泻、咽喉噎塞、小便不利、小腹胀满等症状,都去掉麻黄,放弃解表而专注于治里。加入附子以去除噎塞、散寒,那么噎塞症状可止住。加入茯苓以利水,那么轻微腹泻、小腹胀满症状可消除。这个方剂与越婢汤都治疗水饮溢于肌表而导致的肤胀水肿,适宜通过发汗从外解除病症,用药后往往都能迅速消除病症。越婢汤治疗有热的情况,所以方中以石膏为君药,用来消散阳水。小青龙汤治疗有寒的情况,所以方中佐以干姜、桂枝,用来消散阴水。
葛根汤
主治太阳、阳明两经合病,症状为头项部拘紧疼痛,背部也感觉牵强不舒,脉象浮,无汗且恶风。以及表证未解,出现腹泻且呕吐的情况,都适宜服用本方发汗解表。
药物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片)、大枣(十二枚,掰开)。
将以上七味药,加入一斗水,先煮麻黄、葛根,煮至水减少二升,撇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药液,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覆盖衣被使身体微微出汗,不需要喝稀粥助汗。其余如护理方法及禁忌等,都按照桂枝汤的方法。
【注释】这个方剂,就是桂枝汤加上麻黄、葛根。麻黄辅佐桂枝,可使太阳经营卫之邪随汗而解。葛根作为君药与桂枝配伍,能解除阳明经肌表之邪。之所以不称其为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以葛根命名,其用意重在阳明经,因为呕吐、腹泻等症状多属于阳明经病症。太阳、阳明两经表邪拘急,若不温服并覆盖衣被取汗,表邪不容易解除。出现呕吐或腹泻,里气已经失调,即便喝稀粥,胃也不能将津液输送到皮毛,所以不需要喝稀粥助汗。
柯琴说:这种病症,身体不痛,腰不痛,骨节也不痛,不恶寒,说明骨骼没有受到寒邪侵犯。头项部拘紧疼痛,向下连及背部,牵扯不宁,这是筋受到风邪伤害。不气喘、不烦躁、不干呕,表明里气无病,无汗恶风,说明病只在表。若表病同时伴有腹泻,那就是表实里虚。相比麻黄汤证和青龙汤证症状较轻,然而项部拘紧连及背部拘强,比单纯项强无汗更为严重,但仍属于表证。只是脉象浮而不紧,所以不适用麻黄汤,而在桂枝汤基础上加麻黄,加倍使用葛根,以去除实邪,这是对麻黄汤、桂枝汤的小变之法。葛根是阳明经的主药,凡是太阳经兼见阳明经病症,就将其加入治疗太阳经病的药物中;凡是少阳经兼见阳明经病症,就将其加入治疗少阳经病的药物中,都是可行的。李杲将其定为阳明经药。张洁古说:病症未传入阳明经,不可轻易服用。难道这二人没读过仲景的书吗?要知道葛根、桂枝,都是解肌和里的药物,所以不论有汗、无汗,腹泻、不腹泻,都可以使用。这与麻黄专门用于发表是不同的。
《金匮要略》记载,该方还可治疗太阳病无汗,小便反而减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言语,将要发作刚痉的病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