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绝的脉象是怎样的呢?脉象如同被抢夺的绳索一样,紧而无序,又像手指弹在石头上那样坚硬,出现这种脉象,四日内病情就会发作(危及生命)。
【注释】经典中说:脉象来的时候如同被抢夺的绳索,又像手指弹在石头上一样,这就表示肾脏将死。又说:肾脏功能衰竭,四日内会死亡。旧有的歌诀说:脉象像弹在石头上一样坚硬,一按就散开,手指接触时感觉脉象散乱如同解开的绳索,说的正是这种情况。石脉,就是沉脉。
生命垂危、脉象将要断绝时,会出现鱼翔脉、虾游脉,还有的脉象如同泉水上涌一样,一旦出现这些脉象,生命就难以挽回了。
【注释】旧有的歌诀说:鱼翔脉似有似无,虾游脉是在平静中忽然跳动一下。经典中说:脉象浑浑如皮革,来势像泉水上涌,离去时绵绵不绝如同琴弦断绝,这些都是死亡的脉象。
有一种脉象叫反关脉,脉搏跳动出现在手臂的后方,它是通过列缺穴别行的,与疾病的证候没有关系。
【注释】反关脉,是指脉象不在寸口正常部位显现,而是从列缺络脉别出,进入手臂后沿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因为它不是正常地在寸口关部循行,所以叫做反关脉。有一只手出现反关脉的,也有两只手都出现反关脉的,这是先天生成的,并非疾病导致的脉象。让病人将手侧立,才能诊察到这种脉象。
岐黄所传的脉法,能够通过诊脉判断疾病的生死预后;太素脉法,注重阴阳以及脉象的清浊。清脉如同温润的玉石,脉搏至数清晰分明;浊脉则像石头一样坚硬,脉象模糊不清楚。通过太素脉法,还能大致推断人的贫富、穷通、寿夭等情况,需要详细地综合分析推断。
【注释】脉法由岐黄所倡导,目的是通过诊脉来判断疾病的生死预后。到了杨上善时,一些看相算命之人托名“太素脉法”,将其说法神化,但大多并不灵验。不过其中也有一些近乎合理、可供参考的内容,比如论述六阳六阴之脉,认为脉象清主高贵,脉象浊主低贱。清脉的形态,如同玉石般温润洁净,脉搏至数清晰分明;浊脉的形态,像石头一样粗糙艰涩,脉搏至数模糊不清。小脉预示贫穷,大脉预示富有,涩脉预示困厄,滑脉预示顺利,长脉预示长寿,短脉预示短命。如果人的气质清高但脉象浑浊,这表示虽身处高贵地位却暗藏低贱之象;若气质低俗但脉象清,意味着虽地位低贱却有高贵之征。清脉同时又大,代表高贵且富有;清脉兼滑,代表高贵且顺遂;清脉兼长,代表高贵且长寿。浊脉同时又小,代表低贱且贫穷;浊脉兼涩,代表低贱且困厄;浊脉兼短,代表低贱且短命。清脉兼小,代表高贵但贫穷;清脉兼涩,代表高贵但困厄;清脉兼短,代表高贵但短命。浊脉兼大,代表低贱但富有;浊脉兼滑,代表低贱但顺遂;浊脉兼长,代表低贱但长寿。所谓“详推错综”,就是详细推敲这些气质清高脉象也清、气质低俗脉象也浊、气质清高脉象却浊、气质低俗脉象却清等错综复杂说法背后的道理。
附:订正《素问·脉要精微论》一则作为备考内容
尺部脉的两旁,对应的是季胁部位。正常情况下,尺部外侧(此处应为“里”)用来候察肾脏,尺部内侧(此处应为“外”)用来候察腹中。在尺部往上靠近关部的位置(中附上),左手外侧(应改为“里”)用来候察肝脏,内侧(应改为“外”)用来候察膈;右手外侧(应改为“里”)用来候察胃,内侧(应改为“外”)用来候察脾脏。再往上靠近寸部的位置(上附上),右手外侧(应改为“里”)用来候察肺脏,内侧(应改为“外”)用来候察胸中;左手外侧(应改为“里”)用来候察心脏,内侧(应改为“外”)用来候察膻中。关前的寸部脉用来候察身体前部的情况,关后的尺部脉用来候察身体后部的情况。所谓“上竟上”,指的是脉向上延伸到鱼际部位,反映胸喉部位的情况;“下竟下”,指的是脉向下延伸到尺泽部位,反映少腹、腰、股、膝、胫、足部的情况。
【注释】对于“内、外”二字,前人有的以尺部一脉的前半部脉、后半部脉来解释;有的以尺部内侧为“内”,外侧为“外”来解释,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因为脉象浑然一体,并非两条脉,也不是分成两截。如果以前半部、后半部来划分,那就把脉象看成两截了;若以尺部内侧、外侧来划分,就把脉象看成两条了。所以可知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仔细研读整段经文,自然能明白这是传抄过程中出现的讹误。哪有唯独在论述脾胃时,说“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这种表述呢?实际上,应该是外侧用来候察六腑,内侧用来候察五脏,这在《内经》等脉学书籍中有确切依据可考,所以应当以“外以候胃,内以候脾”这样的表述为正确。这里尺外的“外”字,应当是“里”字;尺里的“里”字,应当是“外”字。中附上左右的“内”“外”字,上附上左右的“内”“外”字,都应当改正。因此不遵循旧图所标注的,以符合外侧候察六腑、内侧候察五脏的含义。“前以候前”,说的是关之前的寸部脉;“后以候后”,说的是关之后的尺部脉。“上竟上者”,是说向上直至鱼际;“下竟下者”,是说向下直至尺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