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客气主病歌
若少阴君火司天,热气下临大地。人体肺气会受其影响而向上逆行,易引发肺与心相关的病症。在泉之气为阳明燥金,燥气行于地,肝脏会相应生病。由于司天的热与在泉的燥相互交加,民众就会因此患病。常见症状包括气喘、咳嗽、咯血、便血,还会有寒热往来,频繁出现鼻塞、喷嚏、流涕,皮肤生疮疡,眼睛红赤,咽喉干燥、肿痛,以及胸胁部、心口处疼痛,令人痛苦呻吟。
【注释】上文是对主运和主气致病的总体论述,此处则详细阐述六气中客气单独所主的病症。少阴君火司天的年份,是子午年(甲子、甲午、丙子、丙午、戊子、戊午、庚子、庚午、壬子、壬午)。火气下临,金畏惧火,所以肺气上逆从而引发肺和心的病症。只要是少阴司天,那么阳明燥金就在泉,所以燥气行于大地而使肝脏发病。由此可知,燥热相互交加时,百姓所患的气喘咳嗽、血液向上溢出、向下泄泻、寒热往来、鼻塞、喷嚏、流涕、皮肤生疮疡、眼睛红赤、咽喉干燥肿痛、心痛、胁痛等,都是这一情况下的病症表现。
当太阴湿土司天之时,湿气下临大地。人体肾气会受其影响而上逆,容易引发肾及肾所主阴分的病症。此时,在泉之气为太阳寒水,寒邪行于地,会导致心和脾发病。寒湿两种邪气相互交攻,在人体内外泛滥。百姓患病多表现为身体沉重,足背浮肿,出现霍乱,胃脘部痞塞胀满,腹部膨胀,四肢厥冷,筋脉拘急,脚下疼痛,少腹及腰部疼痛,身体转动艰难。
【注释】太阴湿土司天的年份,为丑未年(乙丑、乙未、丁丑、丁未、己丑、己未、辛丑、辛未、癸丑、癸未)。湿气下临,水畏惧湿,所以肾气上逆,进而引发肾及肾所主阴分的病症。只要是太阴司天,那么太阳寒水就在泉,所以寒邪行于地,会致使心和脾发病。由此可知,寒湿在人体内外交相侵袭,百姓所患身体沉重、足背浮肿、霍乱、胃脘痞满、腹部胀满、四肢厥冷拘急、脚下疼痛、少腹疼痛、腰部疼痛且难以转动等病症,都是这种情况下的表现。
若少阳相火司天,火气下临大地。肺金之气受其影响而向上逆行,这是因为火能克制金,形成火刑金的局面。此时,厥阴风木在泉,风气行于地,肝木之气偏胜。之所以出现风火为灾的情况,皆是由此所致。百姓患病,多表现为体内有热,咳嗽、咯血,眼睛红赤,咽喉痹痛,耳聋、眩晕、目昏,皮肤生疮疡,心痛,肌肉瞤动、抽搐,头目昏冒,甚至突然死亡。突然死亡的原因,可类比为臣下冒犯君主,火气太过,病情凶险。
【注释】少阳相火司天的年份,是寅申年(甲寅、甲申、丙寅、丙申、戊寅、戊申、庚寅、庚申、壬寅、壬申)。火气下临,金畏惧火,所以肺气上逆,进而引发肺脏的病症。只要是少阳司天,厥阴风木就在泉,因此风气行于大地,木气偏胜,病症就会出现在肝脏。由此可知,风火酿成灾害时,百姓出现体内有热、咳嗽咯血、眼睛红赤、咽喉痹痛、耳聋眩晕目昏、皮肤生疮疡、心痛、肌肉瞤动抽搐、头目昏冒等,都是这类病症的表现。至于突然死亡的情况,是因为在三之气时,客气相火加临于主气君火之上,就如同臣下冒犯君主,火势过盛,病情急剧恶化,所以导致暴死。
当阳明燥金司天,燥气下临大地。肝气会受其影响而上逆,从而引发肝脏及筋脉相关病症。此时少阴君火在泉,热气行于地,心肺会受到损害。清燥之气与风热之邪相互交侵人体。百姓患病,常见症状有寒热往来、咳嗽、呼吸急促、胸部闷塞,身体震颤、筋脉痿软无力伸展,心情烦闷抑郁、胁肋部及心口处热痛,眼睛疼痛、目眦发红,小便呈浅红色。
【注释】阳明燥金司天的年份,是卯酉年(乙卯、乙酉、丁卯、丁酉、己卯、己酉、辛卯、辛酉、癸卯、癸酉)。燥气下临,木畏惧燥,所以肝气上逆,致使肝脏与筋脉发病。只要是阳明司天,少阴君火就在泉,所以热气行于大地,会使心肺发病。由此可知,清燥之气与风热之邪相互交侵时,百姓所患寒热并见且咳嗽、胸部郁闷胀满、身体振摇摆动、筋脉痿软无力、心情烦闷抑郁不能舒展、两胁及心中热痛、眼睛疼痛目眦发红、小便呈绛色等,都是这类病症的表现。
若太阳寒水司天,寒邪下临大地。心气会受其影响而上逆,容易引发血脉与心脏的病症。此时太阴湿土在泉,湿气行于地,脾脏及肌肉会发病。寒、湿、热之邪在体内的变化,需深入探究。百姓患病,起初多为寒邪直中脏腑,最终反而会出现发热症状。还容易患上痈疽,以及火邪郁滞的病症。会出现皮肤麻木、肌肉不仁,足部痿软无力,泄泻如水样、腹部胀满、水肿等症状,这些都源于湿气为患。
【注释】太阳寒水司天的年份,是辰戌年(甲辰、甲戌、丙辰、丙戌、戊辰、戊戌、庚辰、庚戌、壬辰、壬戌)。寒邪下临,火畏惧寒,所以心气上逆,导致心与血脉发病。只要是太阳司天,太阴湿土就在泉,所以湿气行于大地,致使脾脏与肌肉发病。由此可知,寒、湿、热三种邪气相互交合,百姓患病起初表现为寒邪直中脏腑,最终反而会转化为热症,像痈疽以及各种火邪郁滞的病症,皮肤麻木沉重,肌肉因顽麻而不能随意运动、感觉丧失,足部痿软无力,出现湿邪所致的泄泻、腹部胀满、身体水肿等,都是这类病症的表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