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口痢、水谷痢、风痢、休息痢、热痢、寒痢、湿痢、五色痢
噤口痢是饮食都无法吞咽,水谷痢是糟粕与脓血混杂而下,风痢有坠胀感、排便时出清血,休息痢是时而发作时而停止,热痢的粪便如鱼脑般浓稠黏腻且秽臭,寒痢的粪便稀溏、色白且有清腥气味,湿痢的粪便如黑豆汁般浑浊,五色痢是粪便中五色脓血相杂,出现这种情况提示脏气衰败,病情凶险。
【注释】噤口痢,指的是患痢疾时不能进食,或者呕吐而无法进食。水谷痢,表现为糟粕与脓血混合着向下泄泻。风痢,类似肠风病,症状是在排便时下清血,同时伴有坠胀疼痛。休息痢,其特点是症状有时发作,有时停止。五色痢,是指粪便中有五种颜色的脓血相互夹杂而下,如果粪便伴有脏腑腐坏如尸体般的臭味,那么病情就很凶险。
痢疾死症
如果痢疾患者无法摄入水浆,并且泄泻不止,同时出现气息微弱、脉象细弱、皮肤寒冷的症状;或者出现下痢全是脓血、不能进食、呕吐且脏腑之气上逆,伴有身体发热、脉象洪大的情况,那么生命就难以保全。
【注释】持续下痢不停,不能摄入水浆,气息微弱,脉象细弱,皮肤寒冷,这种情况是因为阳气断绝而面临死亡危险。下痢排出的全是脓血,不能进食,呕吐且脏腑之气上逆,身体发热,脉象洪大,这是由于阴气断绝而可能导致死亡。
仓廪汤 大黄黄连汤
初患痢疾若有表热症状,适宜用仓廪汤。若里热上冲于心,宜用大黄黄连。寒痢则适合用理中汤加诃子、肉豆蔻、缩砂仁。白痢居多时加附子,赤痢居多时加肉桂,这是不言而喻的。
【注释】刚开始患痢疾且伴有表证发热的情况,不适合采用攻下之法,正确的方法是先解表,使用仓廪汤通过发汗来解表。如果里热旺盛,向上冲心,导致呕吐、噤口(不能进食),此时应先攻下里热,用大黄、黄连,用好酒煎煮后服用以攻里热。寒痢适宜用理中汤,再加入诃子、肉豆蔻、缩砂仁。如果白痢较多,就添加附子;赤痢较多,就添加肉桂。
芍药汤
初起痢疾,若表里都无大热,宜用由黄芩、黄连、枳实、木香、芍药、当归、槟榔、甘草、少许肉桂组成的方剂。若小便涩滞赤黄,加大滑石用量;若痢疾次数频繁、窘迫疼痛,加入大黄。
【注释】刚开始得痢疾,如果外在没有表热,体内热邪也不旺盛,适宜使用芍药汤。芍药汤的药物组成是黄芩、黄连、枳实、木香、芍药、当归、槟榔、甘草,再加上少许肉桂。如果小便涩滞且颜色赤黄,就加大滑石的用量。如果痢疾发作次数没有节制,下坠疼痛非常严重,就加入大黄。
香连和胃汤 参连开噤汤 贴脐法
痢疾在攻下治疗后,应调理气血,适宜使用香连和胃汤。该方由黄芩、芍药、木香、黄连、甘草、陈皮、白术、缩砂仁、当归组成。若赤痢因下血过多而致体虚,应加以固涩,可添加炒椿根白皮、炒地榆。若白痢日久导致气虚,则加入人参、茯苓、炒干姜来补益。对于实证且出现噤口痢疾,若适宜攻下,就用大黄黄连汤攻下;若不适宜攻下,内服以人参、黄连、石莲子煎汤,慢慢服用,咽下后病情就会好转。外用贴脐王瓜藤散,即取经霜后的王瓜藤、茎、叶,烧成灰后用香油调和,放入肚脐中,就会有效果。
【注释】痢疾在使用攻下之法后,若病情大为减轻,此时应该调理气血,选用香连和胃汤。其药物组成为黄芩、芍药、木香、黄连、甘草、陈皮、白术、缩砂仁以及当归。倘若赤痢因下血量多而导致身体虚弱,这种情况下应当采用固涩的方法,添加经过炒制的椿根白皮和地榆。若是白痢持续时间较长,导致人体气虚,就加入人参、茯苓以及炒干姜来进行补益。对于属于实证且出现噤口痢疾的患者,如果适合采用攻下之法,就使用大黄黄连汤来攻下实邪。若不适合攻下,那么在体内方面,用人参、黄连、石莲子一起煎汤,慢慢地给患者服用,一旦咽下,病情就会有所好转。在体外方面,使用贴脐王瓜藤散,也就是将经历过霜的王瓜藤、茎、叶烧成灰,再用香油进行调和,然后放置到肚脐之中,这样做就会产生疗效。
真人养脏汤
久痢若出现寒热错杂的情况,可用乌梅丸来治疗;若是因寒虚导致滑脱不禁的痢疾,则适宜用养脏汤。养脏汤由人参、白术、肉豆蔻、当归、诃子、肉桂、芍药、罂粟壳、甘草、木香组成。
【注释】对于长时间不愈的痢疾,若脏腑出现寒热错杂、难以区分的情况,适宜使用乌梅丸来进行调和。若是因为寒邪内盛、正气虚弱,导致肠道滑脱、不能固摄的痢疾,适宜用养脏汤来温补,养脏汤的药物组成就是人参、白术、肉豆蔻、当归、诃子、肉桂、芍药、罂粟壳、甘草、木香。
香连平胃散 胃风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