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聚难症
积聚之病,如果结块牢固坚硬,不能推动且没有柔软之感,说明病情已经深重。若患者脾胃虚弱,食量减少,大便溏薄泄泻,就承受不了攻伐之法。在五积病症中,奔豚病最为难治,倘若发作起来,人体正气虚弱难以支撑,患者会有濒死之感,气从少腹部开始,向上冲至咽喉,神色惊恐,这些都是凶险的症状表现。
【注释】积聚病症,当结块坚固紧实,不能推动,且质地坚硬无柔软之处时,意味着疾病已经发展到较深程度。脾胃虚弱之人,进食量少,并且大便呈现溏薄泄泻状态,此时不能使用攻伐的治疗方法。在肥气、伏梁、痞气、息贲、奔豚这五积病症里面,奔豚病的治疗难度最大。一旦奔豚病发作,人体正气虚弱,无法抵御病邪,患者会感觉痛苦万分,如同将要死去,气从少腹部起始,向上剧烈冲至咽喉部位,同时患者神色惊慌恐惧,这些均是病情险恶的征兆。
积聚治法
积聚之症若患者胃气强盛可以使用攻下之法,若患者体质虚弱,攻下时需兼用补法,如此才能使正气与邪气相安。对于气、食导致的积癖,适宜用化滞之法,可选用温白丸、桃仁煎、控涎丹等方剂。
【注释】积聚病症适宜采用攻下之法,然而只有患者胃气强盛、饮食正常时,才能够使用攻下之药。若是虚弱之人患积聚,在攻下时必须同时使用补药,可以采用一次攻下、三次补养,或者五次补养、一次攻下的方法,做到既攻除病邪又不损伤正气,滋养正气而不助长邪气,从而使正气与邪气处于相对平和的状态。凡是治疗因气、食导致的积癖,适宜使用秘方化滞丸,其方剂在内伤门相关内容中。治疗积聚、症瘕,适宜使用温白丸,也就是万病紫菀丸,方剂中川乌的用量加倍。治疗血积、血瘕,适宜使用桃仁煎,该方由桃仁、大黄各一两,炒虻虫五钱,朴硝一两共同研成粉末,先取一斤醇醋,用砂锅小火煎至多半杯,加入药末搅拌许久,制成小丸。在服药前一天晚饭不吃,五更天刚到时,用温酒送服一钱,会泻下类似豆汁、鸡肝的恶物。若未泻下,第二天继续服用,若见到泻下鲜血则停止用药。如果没有虻虫,可用?虫代替,但效果不如虻虫。治疗痰积,适宜使用控涎丹,其方剂在痰饮门相关内容中。
疝症总括
《内经》说任脉气血郁结会引发七种疝气。张子和认为七疝主要与肝有关,因为肝经过腹部环绕阴器,任脉沿着腹部内侧循行。疝气的症状表现为少腹牵引阴部疼痛,气上冲心,二便困难;或伴有厥冷、呕吐、腹中出现肿块如瘕症,或如狐疝般肿物可出入;也可能出现血疝伴有溃脓、癃疝出现小便不通、木疝出现阴囊肿大坚硬等情况。
【注释】《内经》记载:任脉发生病变,男子会在体内结聚七种疝气,女子则会出现带下、瘕聚等病症。瘕聚,就是女性所患的疝气。说七疝与任脉相关,是因为任脉起始于中极穴,沿着腹部内侧循行。说七疝主要与肝有关,是由于肝经经过腹部环绕阴器。因此,各种疝气疾病,无不与这两条经脉相关,所以这样来认识。疝气的症状,少腹疼痛牵引阴囊,气向上冲心,导致大小便不通畅的,这是冲疝。少腹疼痛牵引阴囊,肝脏的逆气上冲胃部引发呕吐的,是厥疝。少腹之气不畅,左右出现肿块并作痛的,为瘕疝。平卧时肿物进入腹部,站立时肿物从腹部进入阴囊,就像狐狸白天出洞排尿,夜晚入洞不排尿一样,这是狐疝。少腹疼痛牵引阴囊,在横骨两端的约文中部位,肿物形状如黄瓜,内部有脓血的,是血疝。少腹疼痛牵引阴囊,小便不通的,是癃疝。少腹不疼痛,但阴囊肿大且坚硬的,是木疝。
疝症同名异辫
血疝的症状表现类似便毒、鱼口;?气的症状如同?疝;气疝表现为偏坠;筋疝等同于下疳;水疝和胞痹都表现为小便不通,都属于癃疝范畴;冲疝症状类似小肠气,且伴有腰痛。
【注释】有人认为,血疝的症状就如同便毒、鱼口。?气这种疝气,其症状与?疝一样。气疝,就是我们所说的偏坠。筋疝,指的就是下疳。水疝会出现小便不通的症状,胞痹也就是膀胱气,这两种都属于癃疝。冲疝的症状类似于小肠气,但还会连带腰部疼痛。
诸疝治法
治疗疝气,要依据左右部位区分是血分还是气分的问题,还需辨别虚、实、寒、热、湿等不同病因。寒邪所致的疝气,多表现为收缩拘引疼痛;热邪引发的疝气,疼痛相对轻微且有松弛之感;湿邪导致的疝气,会出现肿胀且沉重下坠;虚证引起的疝气虽也有肿胀下坠,但程度较轻。
【注释】对于疝气病症,一般来说,发生在左边阴囊的,属于血分问题;发生在右边阴囊的,属于气分问题。若是寒邪导致的疝气,寒主收引,会使得疼痛较为剧烈;若是热邪引发的疝气,热会使局部松弛,疼痛程度相对较轻。要是湿邪引起的疝气,会出现肿胀,并且有沉重下坠的感觉;而虚症导致的疝气,同样有肿胀下坠现象,只是程度比较轻,没有那么沉重。
当归温疝汤 乌桂汤
中寒冷疝归芍附,桂索茴楝泽萸苓,外寒入腹川乌蜜,肉桂芍草枣姜同。
【注释】当归温疝汤,由当归、白芍、附子、肉桂、延胡索、小茴香、川楝子、泽泻、吴茱萸、白茯苓这些药物组成。乌桂汤,由川乌、蜂蜜、肉桂、白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乌头栀子汤
外寒内热所致疝痛,将乌头与栀子同炒,以水酒送服并加盐,可使疝痛缓解。?疝无论新病久病,用三层茴香丸皆可痊愈。
【注释】这里的茴香丸,方剂记载于《医宗必读》。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