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气淋因肺热难清肃时,方剂为八正散添加石苇、木香、冬葵子、沉香。内伤气虚致水液不运化时,用五苓散与补中益气汤合用。
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 清心莲子饮
劳淋若因内伤引起,劳损脾脏可用补中益气汤合五苓散,劳伤肾阳用金匮肾气汤,劳伤肾阴用知柏地黄汤。若因思虑劳心导致,宜用清心莲子饮,此药由莲子、地骨皮、黄芪、黄芩、车前子、麦门冬、生甘草、人参、白茯苓组成。
【注释】当劳淋是由内伤所致时,如果是劳损了脾脏,就使用补中益气汤与五苓散联合应用。要是劳伤了肾阳,应选用金匮肾气汤。若是劳伤了肾阴,则用知柏地黄汤。要是因为过度思虑而劳心引发劳淋,就适宜服用清心莲子饮。这个方剂的组成药物是莲子、地骨皮、黄芪、黄芩、车前子、麦门冬、生甘草、人参以及白茯苓。
琥珀散
痰淋可用七气汤合青州白丸子治疗,若痰淋伴有热燥,需清热滋阴。各种淋证都可使用较为平和的方剂,即由琥珀、木香、冬葵子、扁蓄、木通、滑石、当归、郁金组成的方子。
【注释】“七气汤”可在论述各种气病的篇章中找到。“青州白丸子”可在类似中风病症的篇章中找到。“滋阴”所指的药物是通关丸。“木”指木香,“葵”指冬葵子。
桂附地黄丸 补中益气汤加白果方 坎离既济汤加山萸肉五味子方
遗尿、小便失禁以及淋证且尿液色白,可用桂附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加白果来煎服。若以此治疗后无效,或者尿液颜色发红,可选用由生地、知母、黄柏、山萸肉、五味子组成的方剂。
【注释】出现遗尿、小便失禁,以及各类淋症且尿液颜色呈白色的情况,都属于寒虚之症。若是寒证,可使用桂附地黄汤加白果;若是虚证,则用补中益气汤加白果。凡是遗尿、小便失禁及各类淋证,若尿液颜色发红,或者使用上述补益方法后没有效果的,也存在热虚的情况,此时宜用坎离既济汤,即生地、知母、黄柏,再加山萸肉、五味子组成的方剂。
大便燥结总括
热燥属于阳结,患者能进食且脉象浮数有力,常与三阳经热证同时出现。寒燥属于阴结,患者不能进食且脉象沉迟有力,常与三阴经寒证同时出现。实燥是胃中实热结聚导致的大便坚硬干燥,常与腹部胀满疼痛同时出现。虚燥是脾虚所致,先出现大便坚硬,后转为溏便,常与气短、腹部拘缩同时出现。气燥是气道阻隔引起的干燥,常与噎膈、反胃同时出现。血燥是血液干枯导致的干燥,常与久病、年老体虚同时出现。风燥是长期患有风病导致的干燥,应从风病论治。直肠结是指燥屎坚硬,结在肛门难以排出的情况,应采用导便之法治疗。
【注释】热燥也就是阳结,这类患者具有能够进食的特点,其脉象呈现浮数且有力的状态,并且往往会和三阳经的热证一同出现。寒燥指的就是阴结,此类患者表现为不能进食,脉象是沉迟且有力,常常与三阴经的寒证一并呈现。实燥意味着胃中因实热结聚而使得大便坚硬干燥,一般会和腹部胀满疼痛的症状同时出现。虚燥乃是由于脾虚造成的,先是出现大便坚硬的情况,之后又转变为溏便,同时会伴有气短以及腹部拘缩的症状。气燥是由于气道受到阻隔从而引发的干燥现象,经常会和噎膈、反胃等症状同时存在。血燥是因为血液干枯而产生的干燥,多见于久病之人或者年老体虚者。风燥是指长期患有风病所导致的干燥症状,治疗时应当按照风病的治疗方法来处理。直肠结指的是燥屎变得巨大且坚硬,结聚在肛门部位难以排出的干燥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用导便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结燥治法
温脾汤 握药法
对于热实之症且脾约的情况,可选用三种承气汤。寒实之症,可用备急丸和温脾汤。温脾汤由大黄、干姜、附子、肉桂、甘草、厚朴组成。寒虚之症,宜用硫半丸和握药治疗。虚燥之症,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加用大黄、芒硝。血燥之症,宜用润肠丸或更衣丸。气燥之症,可选用四磨汤或人参利膈丸。风燥之症,适宜用搜风顺气丸。
【注释】温脾汤,其药物组成是大黄、干姜、附子、肉桂、甘草、厚朴。硫半丸,由硫黄、半夏组成。握药,是将巴豆仁、干姜、韭子、良姜、甘遂、白槟榔各取五分,研磨成末后混合均匀,用饮用水调和分成两粒。先使用花椒汤洗手,再用麻油涂抹手心,握住药丸,过一段时间就会泄泻,若想停止泄泻就用冷水洗手。益气,指的是补中益气汤,在此基础上加入大黄、朴消(即芒硝)。润肠丸,由当归、生地、枳壳、桃仁、火麻仁各等份,研磨成末后,用蜂蜜制成药丸,早晨用米汤送服。更衣丸,将生芦荟、朱砂末按等份混合,用饭制成药丸,用酒送服。四磨汤,由人参、乌药、沉香、槟榔组成。参利膈,指的是人 参利膈丸。搜风顺气,指的是搜风顺气丸。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