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的清晨带着青草与露水的气息,李青站在牧场小屋的门廊下,手里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红茶。
远处,自动灌溉系统正在启动,细密的水雾在朝阳下形成一道道微型彩虹。
今天是设备安装完成后的第一天试运行,整个牧场都笼罩在期待的氛围中。
梨生和Emily早已起床,正在主控室里调试系统。透过窗户,李青看到儿子专注地盯着屏幕,Emily在一旁记录数据,两人配合默契得像共事多年的搭档。
"妈,您来看看。"梨生抬头发现母亲,兴奋地招手,"系统显示3号区域的土壤湿度已经提升了5个百分点。"
主控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电子地图,上面闪烁着数十个绿色光点,每个都代表一个传感器。李青走近细看,发现地图左侧标注着"青山合作社"几个小字,右侧则是"布朗牧场"的英文标识。
"这是实时数据共享系统。"梨生指着屏幕解释,"菌生设计的,两边可以随时查看对方的数据进行比对。"
王轱辘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把新鲜的草料。"羊群对新水源适应得很好。"他把草料递给Emily,"左腿走得比昨天更稳了。"
李青这才注意到,王轱辘走路时左腿的姿势自然了许多,几乎看不出曾经受过重伤。澳洲干燥温暖的气候似乎对他的旧伤很有好处。
早餐桌上,老布朗拿着一份报纸兴冲冲地进来:"看!我们上新闻了!"
当地农业报刊登了布朗牧场引进中国智能灌溉系统的报道,还配了一张全家人在设备前的合影。照片里,李青和王轱辘站在中间,梨生和Emily挽着手臂,老布朗笑得见牙不见眼。
"记者说这是'中澳农业合作的新典范'。"Emily念着报道,脸上泛起红晕。
梨生突然放下咖啡杯:"爸妈,今天下午社区中心有个活动,邀请我们去做个分享。您二位能讲讲青山村的故事吗?"
李青和王轱辘对视一眼,同时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青山村的智能温室里,沈雅琴正在检查新一批嫁接苗的生长情况。她戴着老花镜,手指轻轻拨开叶片查看接口愈合状况。
"沈奶奶,这批苗子成活率98.7%!"年轻的实习生兴奋地报告,"比标准高出3个百分点。"
沈雅琴满意地点点头:"记录好数据,发给澳洲那边参考。"她转向另一侧的实验区,"梨叶呢?"
"在会议室接待省农科院的考察团。"实习生压低声音,"梨叶姐讲得可好了,那些专家都听入迷了。"
会议室里,梨叶正用投影演示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少女穿着正式的衬衫和长裤,发间的澳洲国旗发卡是她身上唯一的装饰。
"从最初的五个大棚到现在的智能化生产基地,我们用了十八年时间。"梨叶切换着投影画面,"现在我们的技术不仅服务本地,还输出到了澳大利亚。"
一位戴眼镜的专家举手提问:"听说你们要扩大试点范围,技术骨干够用吗?"
梨叶微微一笑:"我们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每个新员工都要从基础农活学起,再到技术岗位轮岗。"她调出一张组织结构图,"目前技术部有二十八名正式员工,全部是本地培养的。"
会议结束后,菌生在走廊等着梨叶,手里拿着两盒草莓酸奶。"讲得不错,"他递给梨叶一盒,"比上次更流畅了。"
梨叶接过酸奶,指尖不小心碰到菌生的手,两人同时缩了一下,又同时笑了起来。"澳洲那边发来数据了吗?"她故作镇定地问。
"刚收到,系统运行良好。"菌生掏出平板电脑,"你哥说下周要剪羊毛了,想试试我们设计的自动分拣系统。"
两人并肩走向实验室,阳光透过走廊的玻璃窗,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下午的澳洲社区中心座无虚席。李青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好奇的面孔,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青山村的故事。王轱辘站在一旁,不时补充技术细节,梨生则负责翻译那些专业术语。
"二十年前,青山村还是个靠天吃饭的贫困村。"李青展示着老照片,"我们连像样的灌溉系统都没有,更别说智能温室了。"
屏幕上闪过一张张照片:最初的五个塑料大棚,村民们手工浇水的场景,第一台拖拉机的引进,智能温室的建造过程......最后定格在现在的合作社全景图上,现代化的建筑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我们走过了很长的路。"李青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但最珍贵的不是那些技术设备,而是村民们团结一心的精神。"
提问环节,一位当地农场主站起来:"你们的技术确实先进,但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轱辘接过话筒:"是人。"他用英语简单直接地说,"再好的技术,也要有人去用,有人去爱。"
活动结束后,社区负责人激动地握住李青的手:"太精彩了!我们想邀请青山村成为姐妹社区,定期交流农业技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