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阉遗臭】——
明朝末年,朝堂黑暗腐朽,魏忠贤宛如一头盘踞在权力中枢的巨兽,其恶行罄竹难书,堪称史册上都难得一见的巨奸大恶。他结党营私、贪污受贿、残害忠良,把整个大明江山搅得乌烟瘴气,百姓们在他的暴政下苦不堪言,天下人对他恨得咬牙切齿。
民间曾流传着一些关于魏忠贤的奇闻轶事。有人传言,魏忠贤老谋深算,早已预感到自己所作所为迟早会迎来灭顶之灾,便早早开始为自己的后路做打算。他不惜耗费大量钱财,暗中寻觅并精心饲养了一头矫健非凡的骡子。这骡子可不得了,浑身皮毛油亮,四肢粗壮有力,经过特殊训练,一日竟能疾驰七百里,仿佛是为他量身定制的逃生“神器”;与此同时,他还在民间四处搜寻,找到了一个容貌与自己极为相似的人,好吃好喝地供养起来,打算在危急关头让此人替自己受死,上演一出“金蝉脱壳”之计。后来,在阜城的尤家店,当局势对他极为不利之时,他真的妄图凭借这些准备好的手段私自逃走。
但在我看来,这纯属无稽之谈。先从天道常理来说,世间自有因果报应,若神明真的存在,天理昭昭,像魏忠贤这样恶贯满盈之人,又怎能逃脱天谴,得到善终呢?从人情事理分析,他在朝堂上一手遮天、专权擅政长达七年之久。这七年里,他的名字如雷贯耳,无论是朝堂之上的王公大臣,还是市井街巷的贩夫走卒,又有谁不认识他呢?
假设他真的逃窜后躲进曾经的同党家中,要知道小人们之间的交情,向来是趋炎附势、薄情寡义的。一旦他失势,那些昔日的同党为了自保,为了撇清与他的关系,不落得和他一样的下场,极有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将他捆绑起来,双手奉上,向朝廷邀功请赏,哪还会庇护他呢?
要是他选择潜藏到荒郊僻壤之处,隐姓埋名。可他毕竟是个宦官,言行举止、外貌特征都与普通百姓截然不同。在那些以农耕放牧为生、朴实单纯的乡村百姓中间,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怪模怪样、说话阴阳怪气的人,必然会引得众人纷纷侧目,招来异样的目光和种种猜疑。不出三天,他的身份就会暴露,到时候,等待他的将是插翅难逃的绝境。
再退一步说,即便他想远遁到大明的国境之外,可他又不像严世蕃曾与日本有勾结,也不像仇鸾与谙达有往来,他根本没有这样的海外关系和逃亡渠道。更何况,一路上山河险阻重重,关卡渡口星罗棋布,层层盘查,他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回想当年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出逃,后世对他的行踪一直众说纷纭、充满争议。但建文帝在位期间,并无明显失德之举,民心尚未完全背离,许多旧臣遗老依然对他忠心耿耿,心怀故主之恩,念及往日的君臣情谊。而燕王朱棣以武力篡位,登基之后又大肆屠戮忠良,这种行为为天下人所不齿。所以,在那种情况下,有人出于对旧主的忠诚和对朱棣篡位的不满,相互隐瞒,帮助建文帝隐匿行踪,从情理上看或许还说得通。
但魏忠贤全然不同,他在位时,暴虐的气焰遮天蔽日,他的恶行如同汹涌的毒流,蔓延至四海之内,全天下的人都对他恨之入骨,人人都盼着能亲手将他千刀万剐,以解心头之恨。当时距离明朝灭亡还有漫长的十五年时间,在这十五年里,整个天下都在缉拿他,他又怎么可能做到深藏不露,不被人发现呢?所以,关于魏忠贤私自逃走的传言,我坚信这是毫无根据的虚妄之言。
文安人王岳芳曾讲过这样一件奇事:乾隆初年,在县学之中,原本晴空万里的天空忽然风云突变,滚滚乌云如黑色的浪潮般迅速翻涌而来,将整个县学笼罩得阴森恐怖。紧接着,震耳欲聋的雷霆轰鸣声接连响起,一道道粗壮的闪电如同一把把利剑,在天空中肆意劈砍。令人称奇的是,这些雷电似乎被某种神秘力量牵引着,不停地在文庙周围盘旋环绕,那闪电的光芒夺目耀眼,好似一条条舞动的赤练,一次次冲进殿门,又一次次折返而出,如此反复了十余次之多。
训导王着看到这般诡异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预感,他站起身来,神色凝重地说道:“如此异常,其中必有缘故。”说罢,他不顾倾盆大雨,毅然冲进文庙查看究竟。当他踏入殿内,借着闪电的光亮,竟看到一只体型巨大的蜈蚣,正悠然自得地趴在先师孔子的神位之上。王着心中一惊,赶忙找来钳子,小心翼翼地将这只蜈蚣从神位上夹了出来,然后用力扔到了台阶前。就在这时,一道震耳欲聋的霹雳骤然响起,那蜈蚣瞬间被雷电击中,一命呜呼。与此同时,天空中的乌云迅速散去,雨也戛然而止,阳光重新洒在大地上。众人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查看这只蜈蚣,令人惊讶的是,在它的背上,竟赫然显现出朱红色的“魏忠贤”三个字。
对于这个神奇的故事,我深信不疑。或许,这便是冥冥之中上天对魏忠贤的一种特殊审判,连天地都容不下他的罪恶,借这奇异的天象,彰显出天理的昭然。
喜欢新阅微异谈请大家收藏:(www.2yq.org)新阅微异谈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