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娄振华并不否认。
他与杨厂长打过不少交道,深知其为人。
杨厂长确实是个做实事的,但在这风云变幻的当口,他那份“优柔”和“规矩”,反而成了最大的弱点。
只是,一提到“轧钢厂”三个字,娄振华心头那根埋藏已久的刺,仿佛又被狠狠拨动了一下。
尖锐的痛楚混合着复杂的情绪翻涌上来。
那是他一手创办、注入无数心血、却不得不“合营”出去的产业……
他下意识地抬手,按了按胸口,深吸了一口气,将那翻腾的情绪强行压下。
书房里陷入短暂的寂静,只有茉莉花茶的香气在无声流淌。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的天光又亮了几分。
最终,娄振华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又像是下定了最后的决心,长长地、无声地吁出一口气。
他抬起头,目光重新聚焦在何雨柱脸上,那里面没有了犹豫,只剩下一种破釜沉舟的清明。
“好!”娄振华的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柱子,就按你说的办!
需要我这边怎么配合,你尽管说!”他拍板了。
这个决定,意味着他彻底接受了何雨柱的建议,也意味着他放弃了那条风险更大的偷渡路线。
选择何雨柱的路子,虽然同样要付出代价(打点李怀德)。
但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时间!宝贵的时间!
有了李怀德这层掩护,他不仅可以从容布置资产转移,更重要的是,能争取到更多在黑市里“腾挪”的时间。
那些散落在各处、不易变现的固定资产,可以更稳妥地处理;
那些需要秘密兑换的“小黄鱼”,可以分批次、更隐蔽地进行。
多带走一分硬通货,在香江那个风云际会之地,立足的根基就能更稳一分。
未来东山再起或安身立命的本钱就能厚实一分。
这多争取来的每一刻,都可能在未来转化为成倍的助益。
翁婿二人对视一眼,无需再多言语。
紧张的气氛并未消散,但一种目标明确、同舟共济的默契已然形成。
窗外的四九城,正迎来又一个看似平静的夜晚。
而书房内的两人,已在无声的硝烟中,落下了改变命运的关键一子。
除夕夜的喧嚣,仿佛被新年的第一缕晨光吸走了。
大年初一,这本该是四九城里最热闹、最团圆的日子,可南锣鼓巷九十五号四合院却异乎寻常地安静。
没了孩子们追逐嬉闹的喧哗,少了邻里间串门拜年的高声寒暄。
连平日里最聒噪的麻雀都像是怕惊扰了这份沉寂,缩在光秃秃的枣树枝头不吱声。
就连院里出了名的“混世魔王”棒梗,此刻也显得格外安分。
他裹着半新不旧的棉袄,蹲在自家门槛上,手里捏着个不知哪儿捡来的炮仗捻子。
百无聊赖地搓着,眼神却不时瞟向中院何雨柱家紧闭的房门。
又或是前院许大茂家那辆刚刚推出去的自行车,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阴郁和算计。
许大茂起了个大早,脸都没顾上仔细洗,套上他那件最体面的呢子大衣,裹着一条围巾。
这条围脖还是去年娄晓娥给他买的……
推着那辆宝贝“永久”二八就出了院门。
车轮碾过胡同里残留的爆竹碎屑,发出细微的咯吱声,在寂静的清晨格外清晰。
他骑得飞快,目标明确——供销社。
柜台后,售货员打着哈欠,还没从守岁的困倦中完全清醒。
许大茂咬着后槽牙,目光在货架上那几瓶贴着红标签、价格不菲的“特供”白酒上逡巡。
最终,他心一横,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声音:“来两瓶…那个!”
手指重重地点在标价最高的那瓶上。
钞票递出去时,他感觉心都在滴血。
但想到即将要办的事,这钱又显得非花不可。
两瓶沉甸甸的酒用网兜装好,挂在车把上,成了他此行最重要的敲门砖。
车轮再次转动,这次直奔李怀德副主任家所在的干部家属区。
比起烟火气十足的大杂院,这里显得规整而疏离。
许大茂在李家气派的红漆大门前停下,深吸一口气,换上一副殷勤又带着点惶恐的笑容,敲响了门环。
开门的是李怀德本人。
穿着簇新的毛呢中山装,脸上带着过年特有的、略显浮夸的和气。
看到许大茂和他车把上的酒,李怀德眉头几不可察地一挑,嘴角的笑意深了些:
“哟,大茂啊?这大年初一的,不在家团圆,跑我这儿来串门?”
“李主任,给您拜年!拜年!”许大茂点头哈腰。
熟门熟路地把自行车支好,拎着酒就跟着李怀德进了客厅。
屋里暖烘烘的,陈设讲究,透着股不同于四合院的“官气”。
寒暄不过三两句,许大茂瞅准一个话缝,脸上瞬间堆满惊讶和“侥幸”。
他猛地一拍大腿:“哎哟!李主任!您瞧瞧我这眼神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