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演过程在沈微的感知中仿佛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现实中却只过去了短短几十息。她的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太阳穴微微跳动,这是精神力高速运转的负荷。
【推演完成。】
【方案可行性:高。】
【优化建议:】
1. **分水口位置:** 移至下游15米处,避开主河道弯道环流冲刷区。开口宽度:2.5米,深:1.8米。底部需铺设一层碎石防冲。
2. **主沟渠:** 沿旧迹拓宽至底宽3米,开口宽5米,深2.2米。纵向坡度:千分之三(每千米下降3米)。两侧边坡:1:1.5(每下降1米,水平向外延伸1.5米)。关键转弯处需用块石护坡。
3. **末端消能区:** 在荒滩入口处设置宽浅的“簸箕”形扩散区,底部铺设厚层柴排(树枝捆扎)或大块卵石,消耗水流能量,防止冲刷扩大。
4. **工程量估算(按优化后方案):** 土方开挖约600立方,需块石/碎石约50立方,柴排若干。
5. **所需核心劳力:** 至少80人/日,需连续高强度作业5-7日。
6. **预期分洪效果:** 可有效分流主河道峰值流量的15%-20%,显着降低主堤压力至“中低风险”下限。
成了!
看着脑海中清晰的优化方案和具体参数,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强烈的使命感瞬间冲垮了沈微连日来的疲惫!
这不是纸上谈兵!这是她凭借来自现代的知识和超越时代的“星图”辅助,结合清河村具体的地理条件,亲手设计出的、能够切实拯救成百上千条性命的水利工程图!是将课本上的公式、案例中的经验,真正转化为守护一方水土的“利器”!
“学以致用”这四个字,从未像此刻这般沉重而滚烫地烙印在她的灵魂深处。她不再是那个在会议室里运筹帷幄的战略总监,她是清河村的一员,是掌握着知识火种,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工程师”沈微!这份用知识守护生命的责任感和价值感,让她心潮澎湃,几乎热泪盈眶。
她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涌的情绪,炭笔如同被赋予了生命,在草纸上飞速舞动。她不再犹豫,将脑海中最优化的方案,结合这个时代工匠能理解的表达方式,细致地绘制出来。
线条刚劲而清晰:
* 主河道与泄洪沟分水口的精确位置,用醒目的朱砂圈出。
* 泄洪沟的走向、宽度、深度、坡度,标注得一丝不苟。
* 需要重点加固的弯道护坡、分水口碎石垫层、末端消能区,都用不同的符号和简短的文字详细说明。
* 工程量、所需材料种类和数量,列在图纸一侧。
* 甚至,她还用简单的箭头示意了洪水流向和预期的分洪效果。
一张凝聚了现代水利智慧、经过系统精密推演、又充分考虑了古代施工条件的《清河村西北泄洪沟渠简易施工图》,在狂风呼啸的工棚里,在昏黄的油灯下,渐渐成型。
“姑娘!王大哥他们回来了,说主堤第三段的水泥层已经初步凝固了,问下一步……”青禾急匆匆地掀开布帘进来,话说到一半,看到伏案疾书的沈微和她笔下那复杂而陌生的图纸,声音不自觉地低了下去。她从未见过沈微如此专注、如此…仿佛整个人的精气神都灌注在笔尖的模样。那图纸上的线条和符号,在她眼中如同天书,却莫名地散发着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
沈微没有抬头,只是将最后一条标注写完,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拿起图纸,吹了吹未干的炭痕,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神圣的光彩。
“青禾,叫王大山、李铁柱,还有村里最有经验的老石匠赵伯,立刻过来!”沈微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更有一种即将推广自己心血之作的昂扬,“告诉他们,我们有新活了!一条能救命的‘路’!”
很快,王大山、李铁柱和一位须发皆白、背有些佝偻但眼神依旧矍铄的老石匠赵伯,带着满身的泥浆和汗水,匆匆赶到了工棚。
“沈东家,您找我?”王大山抹了把脸上的汗,看着沈微手中那张大纸,有些疑惑。
沈微没有多言,直接将图纸铺在木板上,用几块小石头压住边角。昏黄的灯光下,那清晰的线条和繁复的标注展现在众人面前。
“这是……”老石匠赵伯眯起昏花的老眼,凑近了看。他干了一辈子石匠活,也帮人修过水渠塘坝,但从未见过如此“工整”、标注如此详尽的图纸。
“这是救清河村第二条命的‘路’!”沈微指着图纸,语气铿锵有力,带着一种将知识转化为力量的澎湃激情,“我们加固主堤,是在‘堵’。但洪水太大时,光靠堵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给它开一条‘路’,让它有地方可去,不能全压在咱们的堤坝上!”
她开始详细讲解,语速快而清晰,尽量用最朴实的话语解释专业原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