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辈人口中的腌菜往事
要说咱们巴蜀人的生活,泡菜绝对是离不开的宝贝。随便问一个四川、重庆的老乡,哪家厨房里没摆着几口泡菜坛子?这腌菜的历史可太悠久了,听老一辈说,三千多年前,咱们的老祖宗就知道用盐水腌菜保存食物。那时候蜀地天气闷热潮湿,新鲜蔬菜放两天就坏,聪明的老祖宗们就想出这个办法,没想到腌出来的菜又酸又脆,特别下饭,一来二去就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菜。
在彭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能清清楚楚看到古人围在陶罐边腌菜的场景,画面里的人忙忙碌碌,有的洗菜,有的往坛子里塞菜,跟现在家里腌泡菜的样子差不多。老人们还爱讲三国故事,说诸葛亮带兵南征,士兵们水土不服闹肚子,当地百姓送来了自家腌的泡菜。将士们吃了以后胃口大开,连身上的病都好了。虽说这故事难考证,但也能看出泡菜在咱们巴蜀人心底扎了多深的根。
到了唐宋年间,茶马古道热闹起来,商人们赶着马队运送茶叶、盐巴,也把泡菜带上了路。一路上风餐露宿,就着泡菜吃干粮,既能开胃又能补充维生素。慢慢地,泡菜的做法就跟着商队传到了云南、西藏,甚至更远的地方。明清时候“湖广填四川”,各地移民带来了不同的腌菜法子,和巴蜀本地的做法一融合,泡菜的花样就更多了。
二、泡菜好吃,全靠老天爷赏饭
为啥巴蜀的泡菜味道这么绝?这和咱们这儿的气候、水土分不开。四川盆地又闷又潮,年均气温16 - 18℃,空气湿度还特别大,这种环境对别的食物不友好,却给乳酸菌造了个“快乐老家”。这些小小的乳酸菌在坛子里“干活”,把蔬菜里的糖分变成乳酸,泡菜的酸味就是这么来的。
再说说地里长的菜。盆地里肥沃的紫色土壤,种出来的菜格外水灵。南充的冬菜,叶子又宽又厚,腌出来咸香入味;双流的二荆条,辣中带香,颜色红得透亮;新津的萝卜,咬一口脆生生、甜津津的,天生就是做泡菜的好料。有些讲究的人家,腌菜只选露水没干的菜,说是带着晨雾腌,做出来的泡菜才有灵气。
要说装泡菜的坛子,还得是隆昌的土陶坛。这些坛子从揉泥到烧窑,要经过32道工序。制坛师傅们凌晨就起来揉泥,把泥料反复摔打,就像揉面团一样,为的是让坛身更紧实。拉坯的时候,转盘一转,师傅的手轻轻一压,泥料就在手里变出了坛子的模样。烧窑更是关键,火候小了坛子太软,火候大了又容易开裂,全凭师傅几十年的经验把控。别看坛身粗糙,上面密密麻麻的小气孔可神奇了,既能挡住外面的空气,又能让坛子里的菜“喘气”。老一辈常说,泡菜坛子跟人一样有脾气,得好生伺候。坛子里的老盐水更是宝贝,用得越久越香,有些人家的老盐水传了好几代,比房子岁数都大。
三、泡菜好吃,全靠手艺人的巧心思
做泡菜看着简单,门道可多了去了。首先得挑对时节,春天万物生长,嫩嫩的仔姜带着芽尖上市,这时候腌仔姜正合适;夏天豇豆挂满架,又长又直,泡出来脆爽可口;秋天萝卜丰收,白净的萝卜切成条,腌出来又甜又脆;冬天大白菜又大又实诚,用来做洗澡泡菜最合适不过。
菜买回来要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晾干,要是菜表面有水珠,放进坛子容易让盐水变质。有些菜还得提前处理,比如黄瓜要用盐杀出水分,这样泡出来才不会软趴趴的;萝卜切成条以后,要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去掉一些水分,吃起来才够脆。
调制盐水是个技术活。5斤水配3 - 4两粗盐,盐多了太咸,盐少了容易坏。把盐水煮开晾凉后,抓上一把八角、山奈、香叶、花椒扔进去,再放几块冰糖提鲜,倒点白酒杀菌,最后加几截甘蔗,能让盐水更清甜。有些讲究的人家,还会放干辣椒、草果、小茴香,每家的香料配方都不一样,这可是自家的“商业机密”,多一味太杂,少一味又不够香。
菜码进坛子后,要用竹篾卡紧,别让它们飘起来。盖上坛盖,在坛沿倒上水,就像给坛子加了道护城河,把杂菌全挡在外面。往后每天都得看看坛沿的水够不够,水少了得赶紧添上。刚开始几天,能看到坛子里慢慢冒小泡泡,就知道乳酸菌开始“干活”了。洗澡泡菜快,三五个小时就能吃,口感脆嫩,酸甜爽口;陈年泡菜慢,得腌几个月甚至几年,颜色变深,味道浓郁醇厚,用来炖肉、烧鱼特别香。
四、泡菜的花样吃法,数都数不过来
在咱们巴蜀,泡菜的吃法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大清早去街边面馆,生意最火的准是卖泡菜面的。一碗素面浇上红油,撒上切碎的泡豇豆、泡萝卜丁,再舀一勺泡菜水,酸辣味儿一窜,困意全没了,嗦面的声音此起彼伏。
中午下馆子,酸菜豆瓣汤是必点菜。酸溜溜的泡菜配软糯的豆瓣,再撒上一把葱花,能多扒两碗饭。要是想吃肉,泡菜炒回锅肉最香。五花肉先煮到七分熟,切片下锅煸炒出油,再把切碎的泡菜倒进去,“滋啦”一声,香味就冒出来了,又香又解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