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棒铿锵,挑动山城晨昏
晨雾如轻纱般温柔地缠绕着重庆的吊脚楼,给这座古老的城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嘉陵江边的石阶上,油亮的竹棒最先打破这份静谧,发出清脆的敲击声,仿佛在诉说着山城古老的故事。棒棒们那粗糙且布满老茧的手掌,轻轻抚过竹面凸起的纹路,将麻绳熟练地在棒身绕出利落的结。当第一担货物稳稳搭上肩头,“嘿咗——嘿咗——”那充满力量的号子,便顺着陡峭的巷道悠悠攀爬,惊起了檐角沉睡的麻雀,也唤醒了整座山城。
这些竹棒,无疑是山城的脊梁。它们在码头与商铺之间不知疲倦地往返,扛过成箱的啤酒,那啤酒在竹棒的晃动下,仿佛在诉说着即将被畅饮的期待;扛过刚上岸还活蹦乱跳的鲜鱼,鱼的腥味混合着江水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甚至扛过钢琴与冰箱,这些沉重的物件,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汗水顺着竹棒的弧度悄然滑落,在青石板上洇出深色的印记,经年累月,竟在棒棒们的肩头磨出琥珀色的包浆,那是岁月留下的勋章。老棒棒王大爷总爱说:“这竹棒会说话,压得越重,越能听见日子的分量。”
盛夏正午,烈日当空,毫不留情地将石板路烤得滚烫,仿佛能冒出烟来。年轻的棒棒小陈正挑着两袋水泥往工地赶,豆大的汗珠顺着他黝黑的脊背不断往下淌,在竹棒与肩膀接触的地方晕开深色的汗渍。他的脚步却坚定有力,不曾有丝毫放缓,心里默默数着台阶数,盘算着这一趟能换多少斤米,能为家里的生活增添多少希望。而在老城区的巷子里,上了年纪的老棒棒们则偏爱挑些轻巧物件,帮住户搬运盆栽,那翠绿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向老棒棒们致谢;给小饭馆送菜,新鲜的蔬菜散发着泥土的芬芳,为小饭馆增添了烟火气息。他们脚步慢悠悠的,边走边和熟客打着招呼,唠着家常,那浓浓的人情味,在巷子里弥漫开来。
曾经,有个初来乍到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加入棒棒行列。他用崭新的竹棒挑起第一担货物时,肩头被磨得生疼,脚步也踉跄不稳,仿佛随时都会摔倒。但在老棒棒们的耐心指点下,他学会了如何调整重心,让自己站得更稳;如何借力,让肩头的重量变得轻松一些。三年过去,那根竹棒早已变得油亮,而他也成了能独当一面的老手,用这根竹棒挑起了自己在山城的家,挑起了生活的希望。
在巴蜀地区,自古就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传统。传说中,巴人的祖先廪君,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意志坚定。当他带领部落经过盐阳的时候,当地的“神女”千方百计想把他留下,结为夫妻共同统治那个地区,可他不为所动,一心只为带领部落寻找更好的生存之地。他的这种坚毅精神,就如同棒棒们在陡峭山城中负重前行的身影,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绝不放弃。
滑杆悠悠,山路载梦行
转过洪崖洞那飞檐斗拱、古色古香的建筑,便能看到陡峭的山路上晃动着两根修长的竹竿,那便是山城独有的滑杆,如同山间灵动的精灵。两根碗口粗的楠竹,穿过藤编座椅,构成了这独特的移动轿辇。抬杆的师傅们身着蓝布短打,腰间系着擦汗的白毛巾,那白毛巾在阳光下格外显眼,仿佛是他们勤劳的象征。他们的吆喝声带着江水的雄浑与豪迈:“左边高坎——”“踩稳莫慌——”,这吆喝声在山谷中回荡,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
在峨眉山金顶脚下,滑杆队伍更添传奇色彩。相传民国年间,有位体弱的文人想登峨眉,领略那壮丽的山川景色,雇了滑杆代步。抬杆的师徒二人特意绕经幽静古寺,为他讲述报国寺的钟声,那悠扬的钟声仿佛能洗涤人的心灵;讲述九十九道拐的故事,那曲折的山路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文人有感而发,写下“竹影摇山月,肩挑万壑云”的诗句,让这山间代步工具多了几分诗意与浪漫。
如今的滑杆成了体验项目,却依然保留着老规矩:起杆时前后呼应,那默契的配合仿佛是多年的老友;过弯时放慢脚步,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山中的宁静;遇到溪流要喊“水漫金山”,充满了趣味与生活气息。抬滑杆是个极其讲究默契的活儿,前面的师傅负责观察路况,及时发出提醒,如同领航的大雁;后面的师傅则要根据地形调整滑杆的高低角度,确保乘客的安全与舒适。
有一次,一位来自北方的游客在登山途中突发身体不适,瘫坐在路边,面色苍白。正在休息的滑杆师傅们见状,立刻围拢过来,眼神中充满了关切。他们商量后决定用滑杆将游客送下山,没有丝毫的犹豫。一路上,他们小心翼翼,生怕颠簸让游客难受,原本半小时的路程,他们走了近一个小时。他们的脚步轻盈而稳健,直到把游客安全送到医院才放心离开,他们的善良与热心,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了游客的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