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版图的西南腹地,四川被巍峨群山编织成天然的摇篮。横断山脉如千万把利剑,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秦岭山脉似蛰伏的巨蟒,横亘在北方,阻断了四川与外界的联系。李白笔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浩叹,道出了这片土地千百年来被崇山峻岭阻隔的无奈与苍凉。然而,有三条钢铁巨龙横空出世,它们穿越悬崖峭壁,跨越激流险滩,用铁轨与枕木铺就希望之路,彻底改写了“蜀道难”的历史。成渝铁路、宝成铁路四川段、成昆铁路四川段,这三条承载着无数人梦想与血汗的铁路干线,不仅是交通史上的奇迹,更是一曲用生命谱写的壮丽赞歌。
一、千年天堑盼通途:钢铁动脉的时代召唤
四川盆地四周的山脉,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然屏障,却也成为了阻碍发展的枷锁。历史上,川人渴望与外界联通的愿望从未停止。19世纪末,英、法列强觊觎川汉铁路筑路权,企图通过控制铁路来掠夺资源。四川百姓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和发展希望,毅然以“按租集股、因粮认摊”的方式,自筹资金试图打通出川之路。1909年,川汉铁路破土动工,那是四川人民对未来的憧憬终于照进现实的一刻。然而,1911年清政府“铁路收归国有”政策的出台,将筑路权拱手让给列强,引发了震惊全国的保路运动。川人以血肉之躯扞卫铁路权益,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抗争之歌。
此后数十年间,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府虽多次成立修路机构,但成渝铁路却始终停留在图纸之上,成为川人心中难以释怀的遗憾。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对四川人民对铁路的殷切期盼,党中央毅然决定修建成渝铁路。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对人民期盼的回应。与此同时,宝成铁路、成昆铁路的规划也提上日程,三条铁路干线犹如三把利剑,直指蜀道天险,一场改变西南命运的伟大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二、血肉铸就钢铁魂:三大工程建设史诗
1. 成渝铁路:新中国首条自主修建铁路
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正式破土动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完全采用国产材料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建设者们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大型机械设备,3万多名解放军战士和10万民工便用双手扛起了建设重任。他们手持钢钎、大锤,肩挑背扛,在崇山峻岭间开辟道路。每一块石头的搬运,每一寸土地的挖掘,都饱含着他们的汗水与艰辛。
沱江大桥的修建是整个工程的关键节点。沱江水流湍急,地质条件复杂,桥梁建设难度极大。苏联专家提出采用连接牵引法的创新方案,为大桥的顺利落成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他们在冰冷的江水中搭建桥墩,在狂风暴雨中坚守岗位,用顽强的毅力和智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而在柏树坳隧道施工时,复杂的地质条件成为拦路虎。隧道内岩石破碎,支撑坠石、天棚掉石等危险频发。建设者们在昏暗潮湿的隧道中,凭借着微弱的灯光,一寸一寸地向前掘进。据记载,仅柏树坳等14座隧道建设,就有15名工人因公死亡,69人重伤。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是无数家庭的悲痛。但建设者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擦干眼泪,继续投身到紧张的施工中。
四川百姓也纷纷响应,踊跃捐献枕木129万根。这些枕木不仅是建设铁路的物资,更是百姓对铁路建设的支持与期盼。经过两年艰苦奋战,成渝铁路提前3个月竣工,505千米的铁轨如同一条钢铁丝带,将成都与重庆紧紧相连。当第一列火车缓缓驶上铁轨,四川人民半个世纪的铁路梦终于成真,欢呼声、泪水交织在一起,诉说着无尽的喜悦与感动。
为纪念修筑成渝铁路10万民工大军的历史功绩,缅怀在筑路中献身的民工英雄,1953年春,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于内江梅家山建成 。纪念碑高14米,黄砂石质,碑分四级,庄严肃穆。二级碑身刻有毛泽东亲笔题词“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在椑木镇一方桥头的乌云山半山腰,还有一座为修筑成渝铁路沱江大桥牺牲的解放军战士修建的烈士墓,方柱体的墓碑高高挺立 ,上面重叠四个大小不一的南瓜状水泥体形成尖顶,墓正面刻有牺牲者姓名,并用红漆勾填,无言诉说着那段壮烈的过往。
成渝铁路建成后,也在不断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运输需求增长,铁路设施持续升级。轨道进行了加固与优化,能承受更重列车,信号系统不断更新,提升了列车运行的安全性与效率,让这条铁路在新时代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1952年成渝铁路通车后,极大地促进了川渝地区的物资交流,开启了成渝地区经济交流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1964 - 1978年三线建设时期,成渝铁路为四川三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沿线的简阳、资阳、资中、内江、隆昌等地布局了机械工业和轻工纺织工业等。到2006年,四川遂宁至重庆的铁路建成通车,成都和重庆之间有了新的铁路通道,开行在成遂渝铁路上的成渝城际列车,将两地旅行时间从12小时压缩到4小时内。2020年12月24日,成渝高铁经过技术改造,复兴号动车组时速达到350公里,实现成渝城市间1小时通达 ,成渝两地之间每天开行动车组近100对,平均每20分钟就开行一趟动车组。未来,沪渝蓉高铁重庆至成都段(成渝中线)建成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时间距离还将进一步缩短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