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长明:巴蜀智慧点亮浩瀚苍穹
北斗导航:从无到有,引领全球
2000年10月3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一号”卫星,拉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序幕。此后,中心接连夺取“北斗一号”3颗卫星发射胜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建成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自2010年“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进入发射组网阶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入密集发射期。航天团队采用“三班倒、连轴转”的川军作风,2018 - 2020年间平均每月完成一次发射。在这高密度的发射任务中,技术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不仅要保证发射的准确性,还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技术人员创新研发“模块化测试流程”,将发射准备时间缩短40%。这一创新流程的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验与优化,技术人员对每个模块进行反复测试,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2020年6月23日,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完成部署。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共将59颗北斗卫星送入太空,成为当之无愧的“北斗母港” 。如今,北斗系统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农林渔业等多个领域,从偏远山区的精准农业作业,到茫茫大海上的船舶航行,都有北斗系统保驾护航,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
探月工程:嫦娥奔月,梦想成真
中国探月计划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启航。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从这里启程,飞向38万公里外的月球,古老的“嫦娥奔月”传说成为现实。为节省卫星推进剂,加大卫星入轨成功率,中心从领导到科研人员,再到一线技术人员,都下定决心实现“零窗口”发射这一目标。在任务各系统中,工作人员在星箭测试、气象研判、燃料加注等各个环节,都全力追求零失误、零差错、零故障、零缺陷、零遗漏,确保万无一失、圆满成功。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嫦娥一号成功实现“零窗口”发射,奔向月球。正是由于“零窗口”发射省下了准备用于轨道修正的120公斤燃料,嫦娥一号在完成预计1年寿命后,又继续运行了4个月,并利用多余燃料做了大量试验,最后在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在超长服役并完成大量拓展性试验后,实现我国第一次可控撞月。
此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陆续从西昌发射场出发,实现奔月、绕月、落月。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表面留下“中国脚印”,它承担起了我国首次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的重任;2018年,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其关键的“落月导航”技术,正是由来自绵阳的科研团队将都江堰水利工程“因势利导”的智慧融入导航算法研发而成。科研团队经过无数次的模拟计算和实地测试,才成功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突破了这一关键技术难题。从嫦娥一号开始,历次探月发射任务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直保持着“零窗口”的发射纪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将望月千年的中华民族与月亮的距离越拉越近。
风云气象:观云测天,守护家园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是风云气象卫星的重要发射基地。从1984年请当地老乡帮忙观测天气,到1997年因天气推迟发射风云卫星,再到如今气象系统信息接收量增加上百倍、数据处理时间缩短30%,中心在气象监测和预报方面取得巨大突破。早期,由于技术条件有限,气象监测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和简单设备,准确性和及时性都难以保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心加大了对气象监测设备和技术的投入与研发。通过引入先进的气象卫星数据接收设备,建立高精度的气象模型,实现了对气象信息的快速、准确分析。2018年5月8日,风云四号A星开始向亚太地区用户正式提供数据服务,在气象监测、灾害预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像天空中的“千里眼”,对天气变化进行实时监测,为气象预报提供关键数据,无论是台风的形成和路径监测,还是强降雨、暴雪等极端天气的及时预报,风云卫星都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支持,守护着祖国的蓝天白云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行星探测:迈向深空,探索宇宙
2025年5月29日凌晨1时31分,搭载天问二号探测器的长征三号乙遥一一〇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破雾穿云,实现“零窗口”发射,开启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为实现这次发射,科研人员面临着诸多挑战。小行星探测需要高精度的轨道计算和控制技术,因为小行星的轨道复杂且难以预测。科研人员们日夜奋战,针对小行星探测的特殊需求,研发了高精度的轨道计算和控制技术,以及先进的探测器自主导航和控制算法。同时,他们还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共同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如探测器在小行星表面的采样技术,如何确保采样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他们知道,只有做到万无一失,才能让天问二号顺利踏上探索宇宙的征程,带回珍贵的科学数据,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更多可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