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南的川滇交界处,金沙江奔腾而过,滋养出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攀枝花。这座城市的故事,是一部从默默无闻到举世瞩目的奋斗史诗,也是一段前世与今生交织的华丽乐章。从隐匿于岁月长河的宁静渡口,到三线建设中崛起的钢铁之城,再到如今多元发展的现代化都市,攀枝花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它承载着国家战略的重任,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在共和国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前世:隐匿于岁月长河的渡口
攀枝花的前世,是隐匿在崇山峻岭间的宁静渡口。它位于金沙江畔,原名上下坝村,形成于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前后。那时,这里只有七户人家,村口那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树,如同忠诚的守护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也赋予了这个小村落独特的名字——攀枝花村。
在漫长的岁月里,攀枝花村就像一个世外桃源,人们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金沙江的江面上,波光粼粼,早起的村民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傍晚,夕阳的余晖将江水染成金黄,劳作归来的人们在袅袅炊烟中享受着片刻的安宁。渡口边,偶尔有几艘小船停靠,载着过往的行人和少量的货物,缓慢地穿梭在江面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那是属于这个渡口最原始的声音。
1940年,“攀枝花”村名最早见于地图,出版的《宁属各县(盐边县)概况资料辑要》让这个小村庄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同年6月,地质学家汤克成来到攀枝花村调查,1942年提交《西康省盐边县攀枝花及倒马坎铁矿地质报告》,这是官方第一次获得发现攀枝花铁矿的信息。从此,这座沉睡在大山深处的小城,即将被命运的洪流唤醒,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现:工业巨擘崛起的前奏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对资源的勘探和工业的发展极为重视。1953年的第一次地质普查确认,攀枝花及其周围地区蕴藏着大型铁矿。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956年2月27日,地质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何长工向毛主席汇报地质普查情况时,提到了“攀枝花式铁矿(含钛钒磁铁矿)”。同年3月,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再次提出,在金沙江畔攀枝花找到了大型铁矿。
1958年3月21日,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签发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关于《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更快一些》的报告,批准了开发攀枝花的设想。这一历史性的决策,如同在攀枝花的土地上点燃了一把希望之火,为这座城市的未来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此时的攀枝花,虽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渡口,但它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成为了未来工业发展的一颗闪耀新星。
1964年,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形势严峻,我国面临着外部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为了加强国防安全,调整工业布局,三线建设正式实施,拉开了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的序幕。冶金工业部成立攀枝花铁矿冶炼试验组,开展了我国冶金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科技大会战。为了确定最佳厂址,众多专家和建设者们翻山越岭,在金沙江畔的荒山中实地勘察。他们风餐露宿,不畏艰难,每一处山谷、每一片河滩,都留下了他们坚定的足迹。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艰苦的环境,他们毫不退缩,一心只为找到最适合建设钢铁基地的地方,为国家的战略安全贡献力量。
建设:钢铁雄心铸就的奇迹
1965年,是攀枝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3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冶金部部长吕东、攀枝花特区总指挥徐驰呈送的《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由此,攀枝花市将这一天定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日”,亦即攀枝花建市纪念日。
为了便于保密,1965年4月22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攀枝花特区更名问题的批复》,同意将攀枝花特区改名为渡口市。从此,这座城市踏上了艰苦卓绝的建设之路。
数万建设者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他们告别了家乡的亲人,告别了熟悉的城市,来到这片荒芜的土地,怀揣着“为祖国献青春”的热血与激情,投身到攀枝花的建设中。初到这里,他们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住房,他们就住草棚、睡石板;没有道路,他们就用双手开山辟路;没有工具,他们就肩挑背扛,搬运物资。“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这句自嘲的话语,生动地描绘出他们的艰苦生活,但他们从未有过丝毫退缩。
在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和自然挑战。攀枝花的地质条件复杂,为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冶炼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传统的冶炼方法根本行不通。然而,建设者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组建了科研团队,日夜攻关。他们查阅大量资料,进行无数次实验,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成功实现了用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这在世界冶金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