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蜀大地广袤无垠的版图之上,湿地星罗棋布,它们是大地的脉络,是生命的摇篮,更是自然馈赠给人类的无价瑰宝。湿地,这一被誉为“地球之肾”的生态系统,肩负着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重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巴蜀地区的湿地,凭借着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诉说着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成都湿地:水润蓉城的生态诗篇
千年水韵,浸润蓉城风华
成都,这座与水紧密相连的城市,自都江堰建成的两千余年来,岷山导江、鱼嘴分水,纵横交错的水系便如同灵动的脉络,滋养着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水乡泽国之中,青砖黛瓦的屋舍错落有致,袅袅炊烟升腾而起,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生活图景。而那蜿蜒静谧的河道旁,似乎仍萦绕着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当垆卖酒时的欢声笑语,穿越千年,声声入耳。岁月悠悠流转,成都宛如一位温文尔雅的君子,在历史文明的熏陶下,愈发显得风神俊朗,而湿地,正是这座城市最独特、最动人的生态妆容。
温润如玉的城市气质,孕育出成都别具一格的神韵。早在四千五百年前,逐水而居的蜀地先民就在成都西南的新津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宝墩文化。时光荏苒,如今的新津,境内五河汇聚,湿地率位居全市之首,成为成都生态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高瞻远瞩地率先提出全域湿地概念,秉持着治水兴城、以水兴文的理念,积极开展湿地保护与建设工作,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漫步在新津的土地上,随处可见由坑塘、灌溉渠与景观湖池巧妙组合而成的小微湿地。这些看似小巧玲珑的湿地,实则蕴含着巨大的生态能量,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绿色宝石。在这里,芦苇肆意舒展身姿,蒲草郁郁葱葱,蛙声阵阵,彩蝶翩跹,鸟儿嬉戏,鱼儿畅游,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优美、动静相宜的自然画卷。全球最长的天府绿道,恰似一条翠绿的丝带,将这些散落的小微湿地一一串联起来,编织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湿地生态公园。它不仅串联起了青山与碧水,融合了水运与诗意,更将城市的大街小巷与人们的幸福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了成都市民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理想去处。
青龙湖湿地公园:城市旁的生态绿肺
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十陵街道的青龙湖湿地公园,总面积约12.49平方公里,是成都市最大面积的湿地公园 ,也是成都环城生态区“六库八区”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绿肺”。这里不仅拥有广袤的水域和茂密的森林,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建筑体现了蜀地明文化的独特风格,与相邻的明代蜀王陵墓葬群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公园前身是青龙湖水库,2004年开始投入建设,由农田改造而来,2008年4月正式蓄水,生态湖蓄水面积达4000亩。整个生态公园建设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主要围绕1500亩水面打造生态湿地景观,于2015年12月对外开放;二期在一期基础上向周围延展,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鱼塘以及农田湿地 。
踏入青龙湖湿地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宽阔湖面,湖水碧绿如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湖面上,游船星星点点,游客们悠然自得,或欣赏湖光山色,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或与家人朋友谈天说地,享受相聚的欢乐。湖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各种树木枝繁叶茂,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为游客们提供了清凉的庇护。
这里还是鸟儿的天堂,截至2023年,公园内野生鸟类达到200多种,占全市鸟类50.33%,其中国家保护鸟类和稀有、易危鸟类就近50种,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全球仅有500只,在青龙湖就发现了3只 。漫步其中,不时能听到鸟儿清脆悦耳的鸣叫声,抬头便能看到它们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矫健身姿。
公园分为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憩活动区三大部分 。重点保护区集中在场地东侧绕城高速周边林带以及青龙湖及其湖畔,是原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或人为干扰较少、动植物种群较为完整的区域,这里利用高大乔木、林带等进行分隔,保障白鹭、野鸭等物种的栖息场所不受外界干扰,最大程度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并维护其稳定发展 。湿地展示区集中在湖畔及其周边交界地带,是公园的缓冲区,主要集中展示湿地文化、湿地风貌以及提供荒野游憩体验,人为活动较少,结合少量小品设计,圈定小型池塘饲养鱼类、分出小型沟渠与园路交叉,拟定清净自然的游线,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主要景观节点包括科普长廊、草阶、水上廊道、观鸟平台等 。游憩活动区集中在公园北侧湖周边的大部分用地以及南侧的入口区域,人为活动强度较高,游憩设施以及服务设施较为集中,主要体现公园承担的社会功能,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游憩健身的场地,根据不同年龄段访客设置不同服务设施,同时也开放了原十陵片区的陵园供访客参观体验,主要景观节点有水上活动中心、四方院、仲夏剧场等 。登上公园内酷像观景台的火炬塔,其配色遵循成都大运会logo原则,从空中俯瞰是祥云绕日图案,象征旭日东升,在此可观青龙湖绝美自然风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