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庙会前奏:市井的期待
在成都平原的岁月长河里,庙会是刻进骨血的热闹符号。尤其那川西地区的庙会,未至之时,整个成都的市井就已漾起期待的涟漪,像微风拂过春水,一圈圈漫开。
老成都的街巷,本就浸润着悠闲与烟火。入了腊月,年味渐浓,庙会的筹备也悄然启动。青石板路上,卖柏枝香烛的店铺早早挂出幌子,暗红的香柱码成小山,柏枝捆成一束束,带着山林的古朴气息。匠人们戴着老花镜,细细打磨供桌上的木雕,菩萨的彩塑要添新色,红的更艳,金的更亮,盼着在庙会时,以最庄重的模样迎接善男信女。
街边的老茶馆,茶客们嗑着瓜子,铜茶壶里的水“咕嘟咕嘟”响。话题总绕不开庙会:“今年东岳菩萨出驾,不晓得‘喜神’扮啥新花样?听说有年轻人想扮‘无常’,得有胆量才行!” 裁缝铺的师傅,给小孙子裁新衣时,比划着尺寸念叨:“庙会那天,得穿得鲜亮,让菩萨瞧见咱的心意。” 杂货铺的老板,把烟花爆竹码得更整齐,盼着庙会时多卖些,让孩子们的欢呼,把年味炸得更响。
二、庙会开场:“喜神”巡游
(一)“喜神”筹备
农历二月十一,庙会筹备进入关键阶段,各乡绅袍哥码头组织的“喜神”筹备团队,如同归巢的候鸟,带着热忱与期待,奔赴苏坡桥。他们步伐匆匆,布鞋与青石板碰撞,发出清脆的“哒哒”声,那是庙会即将开场的前奏。
筹备地点选在固定的茶馆,这里瞬间成了热闹的指挥中心。茶馆里,八仙桌整齐排列,神位庄重地安置在角落,香烟袅袅升腾。袍哥们依着江湖规矩,双手递上精心准备的帖子,单膝下跪,拱手作揖,口中高呼“恭喜!恭喜!” ,言辞间满是对庙会的重视。他们的脸上,或刻着岁月的沧桑,或洋溢着年轻的朝气,但此刻,都因庙会而凝聚起同样的热情。“李哥,今年你带的这批‘喜神’,可都精神着呢,就盼着巡游时惊艳全场!”“那可不,咱为的就是让苏坡桥的庙会年年出彩,不能砸了招牌!” 他们一边寒暄,一边讨论着细节,旱烟的烟雾在空气中弥漫,与热烈的交谈声交织,勾勒出一幅充满江湖气与市井味的画面。
年轻人们对扮演“喜神”满怀憧憬。家境贫寒的小伙,渴望借此机会改善生活,一顿丰盛的饭菜、些许赏钱,都是生活给予的珍贵馈赠;爱热闹的青年,则向往在巡游时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在姑娘们倾慕的目光中,收获自信与满足。选拔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码头负责人目光如炬,审视着每一位报名者,如同严苛的考官。“扮‘无常’的,眼神得有威慑力,让人看了就心生敬畏,这可是‘镇场子’的关键!”“挂天灯的,得有好体力,能稳稳扛住油灯,走完全程,展现出坚韧的风采!” 被选中的年轻人,兴奋得满脸通红,奔走相告;落选的,虽有些失落,但也暗下决心,来年再战。
(二)童趣开道
庙会巡游的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街巷还沉浸在夜露的潮气中,可孩童们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雀跃。天还没大亮,两个不到十岁的小男孩就被从温暖的被窝里轻轻唤起。他们睡眼惺忪,却在看到崭新戏装的那一刻,瞬间清醒,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崭新的黑面白底布靴,被擦拭得一尘不染,靴面上的纹理清晰可见;凤冠式样的帽子精致华美,野鸡翎子足有三尺长,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他们的小脸被仔细地涂上白粉,两颊抹上鲜艳的胭脂,如同熟透的苹果;墨眉弯弯,恰似月牙,配上灵动的眼睛,活脱脱是从年画里走出来的小仙童。
他们手提小锣,蹦蹦跳跳地走在巡游队伍的最前方。“当!当!”“段!段!” 的锣声清脆悦耳,打破了街巷的宁静,如同欢快的乐章,奏响庙会的序曲。这声音,像有着神奇的魔力,引得窗内的老人忍不住探出头来,老花镜后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花猫被吸引,追着锣声欢快地奔跑,尾巴高高翘起;墙角晒太阳的懒狗也支棱起耳朵,“汪汪”叫了两声,似乎在回应这份热闹。孩子们的笑声、锣声交织在一起,在成都的风中回荡,向人们宣告着庙会的盛大开场。
(三)“喜神”百态
1. 阴曹地府“戏”
巡游队伍中,扮阴曹地府鬼神的“喜神”格外引人注目,他们的表演仿佛将阴曹地府的神秘世界带到了人间。
“犯人”打头阵,他们穿着破旧的囚服,囚服上的补丁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赤着双脚,脚底沾满尘土,仿佛在漫长的囚禁中受尽折磨。破草帽随意地扣在头上,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被抹黑灰的面容,活脱脱一副刚从黑暗牢房中拖出的模样。腰上缠着草绳,草绳拴着木制鱼枷,鱼枷沉重地垂在身前。麻绳的一头紧紧捆在枷尾,另一头套在押解“小鬼”的肩上。“小鬼”用力拽着麻绳,“犯人”则配合地装出挣扎的模样,身体扭曲,脚步踉跄,却始终无法挣脱。他们的动作夸张而滑稽,引得街边看客们忍俊不禁,又带着一丝对阴曹地府的敬畏。有个“犯人”在踉跄时,差点撞翻路边卖糖画的小摊,糖画师傅手忙脚乱地护住摊位,看客们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犯人”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加入到欢笑的人群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