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足沟位于大雪山北段,山体由元古界片麻岩构成,这类岩石经长期风化后会形成松散的碎石土,且山坡坡度普遍超过45°。2025年7月2日起,当地出现持续强降雨(最大小时雨量23.2毫米),沟谷内的松散物质逐渐被激活。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灾害实现了“零伤亡”。原因在于:当地通过InSAR卫星遥感提前3天发现了山坡的“微动”迹象,村干部根据“三避让”原则(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在暴雨加剧前组织491名村民和游客转移至高处安置点。灾害发生后,无人机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迅速锁定了二次滑坡风险区,为救援和防控赢得了时间。
它的启示在于:即使在高风险区,精准预警和主动避让也能有效减少伤亡。
2025年理县古尔沟镇梅朵组:公路切坡+二元结构+暴雨的“人为叠加”风险
梅朵组的山体由冰碛物与洪积物混合而成,表层覆盖30米厚的松散碎石土,G317国道的切坡工程形成了高陡临空面,进一步降低了山体稳定性。2025年7月4日的暴雨中,2万立方米的土石发生崩塌,其中直径5-8米的巨石与砂土形成“二元结构”,冲击力极强,直接摧毁了路基挡墙。
灾后,当地采用“人草畜三配套”模式进行治理:种植沙棘、紫花苜蓿等固坡植物,利用根系稳住表层土壤;修建生态截水沟,将雨水引离坡脚;同时鼓励村民在坡地养殖牦牛,通过牲畜粪便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植被存活率。这种“生态+工程”的措施,让边坡稳定性在1年内提升了40%。
它的启示在于:人类活动可能加剧地质风险,而生态治理是长期防控的有效手段。
六、清凉之约的安全守则:与风险共处的实用指南
川西的夏日清凉,依然值得向往,但前提是我们要学会与风险“和平共处”。那些藏在褶皱里的地质密码,那些刻在大地上的灾害警示,最终都指向一个朴素的道理:对自然保持敬畏,才能在享受馈赠时安然无恙。结合当地的灾害规律和防控经验,这些实用指南能让每一次奔赴都更安心——它们不是束缚脚步的枷锁,而是守护平安的铠甲。
出发前:让预警成为行程的“指南针”
- 读懂“双重预警”:打开手机,先查“地质灾害预警”(关注“四川地质灾害防治”公众号或自然资源部门官网),若目的地标注橙色(较高风险)或红色(高风险),哪怕攻略做得再细致,也请果断取消行程。丹巴沈足沟的“零伤亡”奇迹,正是源于对预警的绝对信任。再看“气象预警”,川西的暴雨常以“短时强降雨”的姿态突袭(1小时雨量超20毫米就可能触发灾害),若预报有此类天气,沟谷、陡坡区域坚决不去。
- 备齐“应急工具包”:不用复杂,手电筒(续航至少12小时)、高频口哨(声音能穿透风雨)、急救包(含止血带、碘伏、纱布)、压缩饼干和瓶装水(够24小时消耗),再用防水袋把手机、身份证密封好——这些东西平时不起眼,被困时却能救命。曾有驴友在理县山区遭遇滑坡,正是靠口哨被救援人员发现,坚持到了第二天清晨。
- 留存“关键信息”:记牢目的地乡镇政府的值班电话、附近景区的救援电话,甚至可以存一个当地民宿老板的联系方式——他们熟悉地形,往往能提供最及时的帮助。出发前给家人发一份详细行程,约定“每6小时报平安”的规则,让牵挂你的人心中有数。
行程中:练就识别风险的“火眼金睛”
- 远离“三类危险区”:沟谷底部是泥石流的“天然跑道”,2013年五显岗的农家乐就建在这样的位置,最终被150万立方米的泥流吞噬;陡坡脚下(坡度超30°的山体下方)是滑坡的“重灾区”,茂县新磨村的悲剧早已证明这一点;河道边看似清凉,却可能被突发的山洪卷走——这些地方哪怕风景再诱人,也别停留超过10分钟。
- 读懂“自然的暗号”:溪水是山的“脉搏”,若原本清澈的溪流突然变浑、水位骤涨,甚至夹杂着细小石块翻滚,那是泥石流快来的信号;山坡是山的“皮肤”,若发现新出现的裂缝(哪怕只有手指宽)、坡脚土体鼓包、或是干燥的崖壁突然渗水,说明山体在松动;声音是山的“呼吸”,远处传来闷雷声般的轰鸣(非雷电),很可能是土石在滑动——遇到任何一种,立刻撤离,别回头捡东西。
- 谨慎“山区行车”:雨天在川西山路开车,要把“慢”刻进心里。看到“前方滑坡区,雨天禁行”的警示牌,别侥幸闯过去;发现路面有新鲜落石、泥浆痕迹,果断掉头绕路;经过隧道口、悬崖边时,不要停车观景,这些地方是落石的“高发区”。与前车保持至少500米距离,一旦前方出事,能有足够的刹车空间——2025年理县古尔沟的崩塌事故中,就有司机因跟车太近,被巨石砸中了车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