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贴切,借古喻今:大量运用典故,如晏婴、蘧瑗之事,借古人坚守正道的事迹,为自己观点提供有力支撑,借古喻今,使读者更易理解接受。同时,对历史朝代兴衰的叙述也是一种用典,展现社会变迁,为阐述价值观提供历史背景,增强文章说服力与文化底蕴。
对比鲜明,强化效果:多处运用对比修辞,如“登岳者”与“促局之人”、坚守正道者与追逐名利者的对比,使高尚与低俗、正确与错误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反差,强化表达效果,突出主题,引导读者认同作者观点。
四、历史与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释讥》反映蜀汉末年士人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思想困惑与价值抉择,为研究当时社会文化、士人心态提供重要资料。其坚守正道、顺应时势的思想,体现儒家思想在乱世中的传承与发展,对理解三国时期思想文化演变有重要价值。
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们同样面临各种诱惑与挑战,郤正重义轻利、坚守正道的价值观,能引导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不忽视道德底线;其顺应时势、安身立命的处世哲学,能帮助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保持平和心态,找准人生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解析:
或有讥余者曰:“闻之前记,夫事与时并,名与功偕。然则名之与事,前哲之急务也;功之与名,贤达之攸尚也。”
- 解析:开篇点明有人对作者进行讥讽。“闻之前记”表明其观点依据前人记载,强调“事与时并,名与功偕”,即事情要与时机相契合,名声要与功绩相伴随,这是一种普遍认知。进而指出追求名声与事业是前代贤哲的重要事务,功绩与名声为贤能通达之人所崇尚,为后文对作者的具体指责做铺垫,暗示作者的行为不符合这种普遍的追求。
是故陵云之高,非一蹴可升;冱寒之节,非一之日积。而欲庶几骛骤,企踵一时,朝为荣华,夕为憔悴,求速反迟,览止成乖。
- 解析:用“陵云之高,非一蹴可升;冱寒之节,非一之日积”这两个比喻,说明成就高远目标或培养高尚节操都需长期积累。而讥讽者认为作者妄图迅速取得成功,像急于在短时间内达到目标,结果只能是早晨看似荣华,傍晚就已憔悴,追求速度反而导致迟缓,期望与结果相悖,批评作者行事过于急切、不切实际。
君徒务其华而不寻其实,言其易而不顾其难,驰骛游说,羁旅骋辞,毛鳞不附,羽翮摧摧,从容草间,据见成规。
- 解析:进一步指责作者只注重表面虚华,不探寻实际,只说事情容易却不顾困难。“驰骛游说,羁旅骋辞”描述作者四处奔走、卖弄言辞的状态。“毛鳞不附,羽翮摧摧”形象地比喻作者如无法附着毛鳞、折断羽毛翅膀的鸟,处境艰难。“从容草间,据见成规”则表示作者只能在困境中勉强生存,依照现成规矩行事,暗示其行为徒劳且无成效。
动见掣曳,谈吐口雌黄,所贵不贵,所贱不贱,终无殊尤绝迹之勋,不免唐突轻微之累。”
- 解析:指出作者行动受到牵制,言论随意如信口雌黄。“所贵不贵,所贱不贱”批评作者价值判断混乱,该看重的不看重,该轻视的不轻视。最终导致既没有卓越功勋,还难免遭受唐突冒犯、轻薄无礼的牵累,全面否定作者的行为和成就。
余闻而叹曰:“呜呼!有是言乎?子苟知我,曷为兹讶?昔人有登岳而长谣,下川而浩叹者,何哉?以其所见者大,所览者众。故乃廓宇宙以为量,包万物而为心。斯悠远之情,乐得而闻之乎?
- 解析:作者听闻讥讽后叹息回应,以反问强调对方若真了解自己,不应如此惊讶。通过“登岳而长谣,下川而浩叹”的古人行为,引出原因是他们所见广阔、所览众多,进而拥有以宇宙为度量、包容万物的心境。作者借此表明自己有类似高远情怀,暗示讥讽者不能理解自己的追求,为下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做铺垫。
若吾子之所规,促局之人,甘心于麇鹿之场,驰骛于狐兔之径,何者?以其所见者小,所识者浅也。
- 解析:将讥讽者所规划的行为,比作“促局之人”,即见识短浅之人,甘心在麋鹿出没的场所、狐兔奔走的小径活动,原因是他们所见狭小、所知浅薄,与前文提到的有广阔视野的人形成鲜明对比,贬低讥讽者的见识,突出自己追求的高远。
“昔在鸿荒,蒙昧肇初,三皇应箓,五帝承符,爰暨夏、商,前典攸书。姬衰道缺,霸者翼扶,嬴氏惨虐,吞嚼八区。
- 解析:开始回顾历史,从远古洪荒、混沌初开,三皇五帝顺应天命,到夏朝、商朝,都有前代典籍记载。接着讲述周朝衰落,王道缺失,霸主辅助;秦朝嬴政残酷暴虐,吞并天下。通过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现社会从清平到混乱的演变,为下文阐述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士人的行为准则做铺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