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历史与现实意义
1. 历史意义:《归去来兮辞》是研究东晋社会及士人心态的重要资料,反映当时官场黑暗与士人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其开创的田园诗风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为中国文学增添新题材与精神内涵。众多诗人受其启发,如王维、孟浩然等,以自然田园为创作源泉,丰富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2. 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诸多压力与诱惑,易迷失自我。《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启示人们在喧嚣世界中保持内心宁静,坚守自我。其顺应自然、淡泊名利的思想,助人们正确看待得失,以平和心态面对生活,实现心灵的自由与满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解析:
1.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 解析:开篇直呼“归去来兮”,“来”“兮”两个虚词增强了感叹语气,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田园将芜”描绘出田园荒芜的景象,这既是对家中田园实际状况的担忧,更象征着作者内心世界因远离自然与本真而逐渐荒芜。“胡不归”以反问强化语气,表明归乡的决心,对自己长久滞留官场的反思也蕴含其中。此句奠定了全文渴望回归田园的情感基调。
2.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解析:“心为形役”深刻地指出作者在官场中,心灵被身体(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遵循官场规则)所奴役,违背了自己的本心。“奚惆怅而独悲”则是对自己这种矛盾痛苦状态的反思,既然已经意识到是自己让心灵受困,又何必独自惆怅悲伤呢?这里体现出作者对过往在官场生活的追悔与自责,同时也为下文决定改变、回归田园做铺垫。
3.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解析:“悟已往之不谏”化用《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表示作者明白过去在官场的错误选择已无法挽回;“知来者之可追”则表明他认识到未来的日子还可以补救,体现出一种积极向前看的态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进一步强调,他觉得自己误入官场的歧途还不算太远,现在终于觉悟到如今辞官归田的选择是正确的,而过去出仕为官的行为是错误的。这几句展现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深刻反思和重新选择的坚定信念。
4.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解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作者乘船归乡途中,小船轻快前行,微风吹拂衣裳的画面,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衬托出作者此刻内心的畅快。“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描绘了作者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埋怨早晨的光线微弱,恨不能立刻回到家乡的情景。“恨”字生动地表现出他归心似箭,急切盼望早日抵达家园的心情。
5.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 解析:“乃瞻衡宇”中,“衡宇”指简陋的房屋,当作者远远望见自家简陋的房屋时,“载欣载奔”,“载……载……”的句式,生动地表现出他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向家中奔去的情景。接着“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描绘出僮仆和幼子在门口等候迎接的温馨画面,这一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作者感受到家的温暖与亲切,进一步强化了他回归田园的喜悦之情。
6.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 解析:“三径就荒”描绘了庭院中的小路已经快要荒芜,暗示了家园久无人居的状况。然而,“松菊犹存”,松树和菊花依然挺立,松菊象征着作者坚守的高洁品格,即使身处荒芜的环境,依然保持着自身的气节。“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作者带着孩子走进屋内,看到有盛满酒的酒樽,酒在家常生活中常被用于庆祝或慰藉心灵,此处暗示了家人对他归来的期待与欢迎,也为下文作者享受田园生活的闲适做铺垫。
7.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 解析:“引壶觞以自酌”,作者拿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享受着这份闲适与自在。“眄庭柯以怡颜”,他观赏着庭院中的树木,脸上露出愉悦的神情,通过对庭院树木的欣赏,展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倚南窗以寄傲”,倚靠着南窗,寄托自己傲世的情怀,表明作者虽身处简陋居所,但内心有着超脱世俗的傲岸。“审容膝之易安”,深知住在这狭小的屋子里也容易让人感到安乐,体现出作者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安于简单质朴的生活,注重内心的满足与宁静。
8.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解析:“园日涉以成趣”,作者每天在园子里散步,逐渐养成了乐趣,体现出他对田园生活的享受和对自然的热爱。“门虽设而常关”,门虽然设置了却常常关闭,表明他远离尘世喧嚣,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独处。“策扶老以流憩”,拄着拐杖走走停停,随处休息,描绘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时矫首而遐观”,不时地抬起头向远处眺望,展现出他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内心对自由广阔天地的向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