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扛鼎之作,生动展现了他辞官归田的心路历程与对田园生活的由衷热爱。诗人以质朴自然的笔触,构建出一个与污浊官场相对立的田园世界,字里行间洋溢着回归本真的喜悦。
一、回归之念:情真意切的内心剖白
1. 本性与志趣的坦诚表露:“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起笔便直抵内心,陶渊明直言自己自幼便缺乏迎合世俗的气质,天性钟情于山川自然。这种对自我本性的清晰认知,犹如一颗种子,在他心中埋下了归隐田园的渴望。“适俗韵”与“爱丘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他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对自然的本能向往,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2. 误入官场的悔恨与感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将仕途比作“尘网”,一个“误”字,饱含着深深的悔恨,表明误入官场并非其本意,而是人生的一次迷失。“三十年”极言时间之长,在漫长的官场岁月里,他的身心备受束缚,进一步强化了对过往经历的追悔之情,也更加突出回归田园的迫切性。
二、田园之美:如诗如画的乡村景致
1. 质朴宁静的居住环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诗人运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出田园居所的质朴画面。十余亩宅地,八九间草屋,榆树柳树遮蔽后檐,桃李罗列堂前,没有雕梁画栋,却充满自然的质朴与宁静,展现出一种简单、真实的生活状态,透露出诗人对这种质朴生活的喜爱。
2. 和谐灵动的乡村生活场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由近及远描绘乡村景象。远处村庄在朦胧中依稀可见,袅袅炊烟缓缓升起,给人以温暖、宁静之感;深巷中传来狗吠,桑树巅响起鸡鸣,以动衬静,增添了乡村生活的生机与活力。这几句诗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与生活气息的乡村画卷,让人心生向往。
三、自由之乐:重获新生的心灵释放
1. 挣脱束缚的愉悦:“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诗人以“羁鸟”“池鱼”自比,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在官场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深切眷恋。“恋”和“思”二字,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表明诗人毅然选择回归田园,“守拙”体现了他坚守本性、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也暗示对田园生活的坚守与执着。
2. 回归自然的闲适:“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绘回归田园后,家中没有世俗琐事的纷扰,内心闲适自在。与官场的繁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将官场比作“樊笼”,形象地表达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回归自然的欣喜若狂,犹如久困牢笼的鸟儿重获自由,点明全诗主旨,升华情感。
四、艺术魅力:浑然天成的诗歌典范
1. 语言质朴自然:整首诗语言简洁质朴,不事雕琢,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等句,用平淡如话的语言描绘出田园景象,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韵味,体现了陶渊明诗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特点。
2. 意象运用精妙:诗中运用诸多意象,如“丘山”“尘网”“羁鸟”“池鱼”“榆柳”“桃李”等,这些意象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与志趣。“丘山”象征自然与自由,“尘网”代表官场的束缚,通过意象的对比与组合,深化了诗歌主题。
3. 结构层次分明:诗歌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开篇点明本性与误入官场的经历,为回归做铺垫;中间描绘田园风光与生活场景,展现田园之美;结尾抒发回归自然的愉悦,升华主题。各部分紧密相连,浑然一体。
……
解析:
1.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解析:“少”指诗人年轻的时候,开篇便表明自己从小就“无适俗韵”,即缺乏适应世俗的气质、情趣。“适俗”意味着迎合世俗的标准和喜好,而陶渊明自认为没有这样的特质。“性本爱丘山”则直接阐述自己的本性是热爱自然山川。此句将自己与世俗相对比,凸显出他对自然的钟情是与生俱来的,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揭示了他最终选择归隐田园的根源在于本性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2.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解析:“误落”一词,鲜明地表达出诗人对自己踏入仕途的追悔,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尘网”把官场比喻成束缚人的罗网,形象地描绘出官场对人的拘束和限制,以及其世俗、复杂的特点。“一去三十年”,这里的“三十年”有人认为是约数,形容时间之长。此句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在官场多年,身心备受束缚的痛苦,同时也强调了回归田园的迫切性,在漫长的“尘网”生活后,更加渴望摆脱束缚,回归本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