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诗十六章·其六
潘岳
戎车既驾,如霆如雷。
原隰凄凄,卉木萎摧。
哀我皇晋,痛心在目。
天地无心,万物同涂。
祸延至尊,戒及祸车。
泛泛庶类,率土咸芜。
思乐哲人,众庶是怙。
抚强虐弱,戴德畏威。
……
赏析:
《关中诗十六章·其六》聚焦于战争给晋朝带来的重创,诗人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战争场景、国家的衰败以及人民的苦难,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一、主题思想
1. 描绘战争的残酷与破坏力:“戎车既驾,如霆如雷”,开篇便展现出战争爆发时,战车出动的磅礴声势,如雷霆般震撼,暗示着战争的强大威力与不可阻挡。“原隰凄凄,卉木萎摧”进一步渲染战争带来的破坏,广袤大地一片凄凉,花草树木皆遭摧毁,通过自然景象的衰败,具象化地表现出战争对生态环境以及百姓赖以生存的家园的严重破坏,使读者深切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
2. 表达对晋朝命运的哀伤与担忧:“哀我皇晋,痛心在目”,诗人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对晋朝陷入战争泥沼的哀伤之情,亲眼目睹国家遭受重创,内心痛苦万分,深刻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与深切担忧。这种情感贯穿全诗,成为诗歌的核心基调。
3. 揭示战争影响的广泛性:“天地无心,万物同涂”,诗人感慨天地似乎对人间的苦难无动于衷,使得万物在战争面前都一同遭受厄运,强调战争的影响波及到世间万物,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幸免。“祸延至尊,戒及祸车”表明连皇帝都受到战争灾祸的牵连,突出战争的危害已经渗透到国家的最高层,局势危急到极点。“泛泛庶类,率土咸芜”则指出广大百姓更是在劫难逃,整个国家领土内一片荒芜,全面揭示了战争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4. 对贤能之人的期盼:“思乐哲人,众庶是怙”,在国家遭受如此灾难之际,诗人表达了对贤能哲人的渴望。希望有这样的人出现,能够成为百姓的依靠,带领国家走出困境,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复兴的期盼以及对当前局势下缺乏有力领导者的无奈。
二、艺术特色
1. 生动的比喻与夸张:“戎车既驾,如霆如雷”运用比喻手法,将战车行进的声势比作雷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战争的浩大场面和强大威慑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同时略带夸张地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 借景抒情与烘托:“原隰凄凄,卉木萎摧”通过描写平原和低湿之地的凄凉景象以及花草树木的枯萎折断,借景抒情,以衰败的自然景观烘托出战争的残酷和对国家造成的破坏,使读者更能感同身受诗人内心的哀伤,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情感的直接抒发与层层递进:诗人在诗中多次直接抒发情感,如“哀我皇晋,痛心在目”,直白地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哀伤。同时,诗歌情感呈现层层递进的态势,从对战争破坏的描写,到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再到对皇帝受牵连以及百姓苦难的描述,情感逐渐加深,最后对贤能之人的期盼将情感推向高潮,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复杂而强烈的情感变化。
三、文学价值
1. 历史的记录与见证:此诗为晋朝那段动荡历史提供了生动的文学记录。通过诗人的描述,后人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当时战争的状况、国家的处境以及人民的遭遇,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为研究晋朝历史提供了独特的文学视角。
2. 文学表现手法的传承与发展:在文学创作方面,该诗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比兴、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的比喻、借景烘托以及情感的层层递进,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后世诗歌创作在表达战争主题、抒发家国情怀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推动了文学表现手法的传承与发展。
……
解析:
1. 戎车既驾,如霆如雷
- 解析:“戎车”,古代用于征战的车辆,象征着战争的力量。“既驾”表明战车已然启动,奔赴战场,战事正式拉开帷幕。“如霆如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战车行进时发出的声响比作雷霆轰鸣。霆、雷在人们的认知中,声音巨大且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车出动时那种声势浩大、威风凛凛且来势汹汹的场景,从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营造出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也暗示了战争的强大破坏力。
2. 原隰凄凄,卉木萎摧
- 解析:“原隰”,“原”指平原,地势平坦开阔;“隰”指低湿的地方,涵盖了大地上不同的地貌。“凄凄”描绘出这些地方呈现出的凄凉景象,传达出一种萧瑟、衰败的氛围。“卉木萎摧”,“卉木”泛指花草树木,“萎”表示枯萎,失去生机,“摧”意为折断、破坏。此句描绘了在战争的影响下,无论是平原还是湿地,大地上的花草树木都变得枯萎凋零、残败不堪。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战争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同时借景抒情,流露出诗人对战争破坏的哀伤之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