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谈道遗情性,论经抱圣真。
- 解析:“谈道”即谈论道家、儒家等各种思想学说中的道理,“遗情性”表示通过探讨这些道理来陶冶、培养自己的性情,使自己的情感和品性得到提升。“论经”指研究儒家经典等各类经典着作,“抱圣真”意为秉持圣人所传达的真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此句阐述了人们可以通过对道和经的钻研,塑造自身品格,追求精神上的升华,体现出一种积极的自我修养方式,也为后文描述不同人物的行为和志向提供了一种精神层面的基础。
4. 折冲樽俎,决胜千里。
- 解析:“折冲”意为使敌人的战车折返,即击退敌人;“樽俎”指代宴席,这里表示在外交谈判的宴席之上。整句意思是凭借智慧和谋略,在外交谈判或运筹帷幄之中,就能使敌人的进攻受挫,从而在千里之外取得胜利。这体现出一种高超的智谋和策略,暗示那些有抱负、有才能的人可以凭借智慧在政治、军事等领域施展抱负,追求伟大的成就,是一种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人生追求的体现。
5.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 解析:“纵横计”指前文提到的纵横捭阖、施展谋略以成就事业的计划,“不就”表示计划未能成功。“慷慨”体现出一种激昂、豪迈的情绪,“志犹存”强调即便计划失败,心中的壮志依然坚定不移。此句突出了志向的坚定性,表明真正有志向的人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放弃理想,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进一步深化了对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的表达。
6.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 解析:此句化用李白《侠客行》诗句,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武艺高强、英勇无畏的侠客形象。“十步杀一人”描绘出侠客武艺精湛,在短距离内就能轻易取人性命,展示其高超的杀人技艺。“千里不留行”则强调侠客行动迅速,在千里行程中,无人能够阻挡他的脚步,突出其行动的敏捷和不可阻挡之势,体现出一种豪迈、洒脱的英雄气概。
7.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 解析:承接上句,描绘侠客完成使命后的行为。“事了”表明事情已经办妥,“拂衣去”生动地展现出侠客事成后轻轻拂袖,潇洒离去的姿态,体现出一种超脱、淡然的态度。“深藏身与名”表示侠客不贪恋功名利禄,将自己的身份和名声都深深隐藏起来,不为人知。这两句突出了侠客不慕虚荣、超脱世俗的高尚境界,表达了对这种侠义精神和人生境界的向往与赞美。
8. 孟尝习狡兔,三窟赖冯谖。
- 解析:运用了孟尝君与冯谖的着名典故。战国时期,孟尝君门下食客冯谖为他出谋划策,营造了“狡兔三窟”。“习狡兔”指效仿狡兔多筑巢穴以自保,“三窟赖冯谖”明确指出孟尝君得以拥有这三个安身之处,全依赖冯谖的智谋。此句通过典故,说明智谋之士能够凭借巧妙的策略帮助他人成就事业、保全自身,体现出谋略和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出一种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方式。
9. 信陵夺兵符,救赵意昂轩。
- 解析:讲述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秦国围攻赵国,信陵君为救赵国,听从侯嬴之计,窃取兵符,夺取魏国兵权,成功击退秦军。“夺兵符”描述了信陵君获取兵权的关键行动,“救赵”点明目的,“意昂轩”形容信陵君在实施这一义举时意气风发、气宇轩昂的神态。此句通过这一典故,展现了信陵君的果敢、正义以及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强调了勇气和智慧在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10. 宾客竞攀附,贤豪自相存。
- 解析:承接上文孟尝君和信陵君的典故。孟尝君和信陵君礼贤下士,广纳人才,所以“宾客竞攀附”,众多宾客竞相归附他们,体现出贤能之人对礼贤下士者的向往和追随。“贤豪自相存”表示贤能豪杰之士相互依存,共同成就事业,强调了人才汇聚、相互支持在成就大事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反映出当时社会重视人才、崇尚贤能的风气。
11. 如何当世士,抵掌夸浮沉。
- 解析:“如何”表达出一种疑惑和感慨的语气,“当世士”指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人。“抵掌”形容人在谈话时情绪激动,拍着手掌,“夸浮沉”指这些人只是一味地夸夸其谈,谈论世事的兴衰成败,却缺乏实际行动。此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只知高谈阔论,却没有实际作为的人,与前文所赞扬的有智谋、有行动的人物形成鲜明对比。
12. 梦想骋良图,随风忽消散。
- 解析:进一步描述“当世士”的行为。他们心中虽有美好的梦想,想要施展宏伟的蓝图,即“梦想骋良图”,然而这些梦想却如同随风飘散的烟雾一般,轻易地就消逝了,“随风忽消散”。此句形象地揭示了这些人虽有理想,但因缺乏坚定的意志和实际行动,最终理想破灭,一事无成,再次强调对这种不切实际、空谈误事行为的批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