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赋
成公绥
序
余少好音声,雅好琵琶。每观其构造,察其廉肉,参详其风声,仿佛其古象,信可谓德协雅颂,声和阴阳者也。
正文
惟嘉桐之奇生,于丹泽之北垠。托峻岳之崇冈,临清流之通津。含天地之醇和,吸日月之休光。郁纷纭以独茂,飞英蕤于昊苍。
于是工人命匠,斫而成器。因形造名,故谓之琵琶。象月之圜,其数有二。柱有十二,配律吕也。四弦象四时也。
启飞龙之秘藏,剖灵龟之神室。张修城之网弦,急商调之劲曲。飞纤指以促柱,创发越以哀伤。尔乃《落梅》《折柳》,《幽兰》《白雪》。《临关》《别鹤》,《度陇》《清角》。于是酒酣耳热,仰天抚节。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放达者,不能与之无吝;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也。
若乃器和而应,弹之者善。慷慨磊落,卓砾盘纡。壮士之怒也,纷纭交错,取象于战阵。尔乃弹《广陵》,理《飞龙》。覆乱回惑,璅纚离逷。君子之听也,心与神交,思与和游。仿佛遗音,渺茫重深。
若夫《平陵》《侯门》,《长安》《东武》。促节连倡,口吟手鼓。合韵谐声,和悦甜蜜。吟清庙之肃穆,咏明堂之焕烂。歌帝德之弘盛,颂王公之勋焕。
于是文人乃升,抗音而歌。或歌《采菱》,或吟《下里》。抚弦安歌,新声代起。歌曰:“陟彼高冈,乐彼之园。玄鹤二八,延颈协鸣。” 若此之美,何异于《韶》《夏》《咸池》之乐也。
于时也,金石寝声,匏竹屏气。王豹辍讴,韩娥止唱。天吴踊跃于重渊,王乔披云而下坠。舞干戚于广庭,八音克谐而不悖。
是以知音之士,莫不敛衽而仰叹,佥称美而赞善。伶伦之伎,伯牙之巧,《阳春》《白雪》,非此莫贤。其感人动物,盖亦弘矣!
……
赏析:
《琵琶赋》是成公绥所作的一篇以琵琶为主题的赋,通过对琵琶的选材、形制、演奏曲目、音乐表现力及感染力等方面的描写,全方位展现了琵琶这一乐器的独特魅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一、思想内容
1. 对琵琶文化内涵的挖掘:作者开篇阐述琵琶制作材料嘉桐生长于山川灵秀之地,汲取天地日月精华,为琵琶赋予了自然的灵性与文化底蕴。琵琶的形制,如象月之圜、柱配律吕、弦象四时,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将自然规律与音乐紧密相连,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宇宙、自然和音乐关系的深刻认知。
2. 对音乐情感与主题表达的呈现:赋中列举了众多琵琶曲目,涵盖了哀伤、壮烈、肃穆、颂德等多种情感与主题。如《落梅》《折柳》引发哀伤,《广陵》《飞龙》展现慷慨壮烈,对帝德王公的歌颂体现庄重宏大,展示了琵琶音乐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与人们的精神追求。
3. 对音乐审美与知音文化的强调:文中强调琵琶音乐对欣赏者素养的要求,非旷远、渊静、放达、至精之人难以领略其精妙,突出了音乐审美需要一定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同时,知音之士对琵琶的赞叹,体现了知音文化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尊重与珍视。
二、艺术特色
1.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以作者对琵琶的喜爱开篇,接着依次描述琵琶的选材、形制、演奏曲目、音乐效果及影响力,最后以知音赞赏作结,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琵琶的物质层面逐步深入到音乐的精神层面,全面且有条理地展现了琵琶的魅力。
2. 辞藻华丽,描写细腻:作者运用丰富且华丽的辞藻描绘琵琶及演奏场景。如描写嘉桐“含天地之醇和,吸日月之休光。郁纷纭以独茂,飞英蕤于昊苍”,赋予嘉桐超凡气质;描述演奏时“慷慨磊落,卓砾盘纡。壮士之怒也,纷纭交错,取象于战阵”,生动展现出琵琶音乐的激昂与壮烈,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琵琶音乐的震撼力。
3. 用典巧妙,文化底蕴深厚:文中多处运用典故,如王豹、韩娥等善歌者,以及《阳春》《白雪》等经典曲目,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也从侧面烘托出琵琶音乐的高雅与魅力。这些典故的运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更为含蓄委婉,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4. 善用比喻与想象,增强感染力:在描述琵琶音乐时,作者运用大量比喻,将抽象的音乐具象化。如“象月之圜”“取象于战阵”等,使读者更易理解琵琶的形制与音乐特点。同时,通过想象“天吴踊跃于重渊,王乔披云而下坠”等场景,夸张地表现出琵琶音乐的强大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琵琶赋》通过严谨的结构、华丽的辞藻、巧妙的用典以及生动的描写,从多个角度展现了琵琶的魅力,不仅是对琵琶这一乐器的赞美,更是对古代音乐文化的精彩呈现,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