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谣
夏侯湛
日暮兮初晴,天灼灼兮遐清。
披云兮归山,垂景兮照庭。
列宿兮皎皎,星稀兮月明。
亭檐隅以逍遥兮,盼北极而顾南荣。
嗟白日之不与吾兮,迄今夕而久盈。
惟人生之忽过兮,若凿石之未曜。
譬彼蛟龙,乘云浮兮。
泛淫川谷,随波流兮。
奄忽容裔,逝不留兮。
心悄怆兮有哀,志惆怅兮有违。
履幅舄兮锵锵,左繁弱兮右忘归。
飞芒起兮星驰,惊电发兮扬晖。
梁弱水之濎濙兮,蹑不周之逶蛇。
想昆山之高岳兮,思邓林之扶疏。
悲离居之劳心兮,情悁悁而思归。
……
赏析:
《长夜谣》是夏侯湛的一篇佳作,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沉的情感内涵展现出魏晋诗歌的魅力。
一、情感表达
1. 时光与人生之叹:诗歌开篇描绘傍晚雨后天晴的明朗景色,随着夜幕降临,诗人笔锋一转,发出“嗟白日之不与吾兮,迄今夕而久盈”的感慨,将白日的短暂与长夜的漫长进行对比,借时间维度的反差,深刻表达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惋惜。“惟人生之忽过兮,若凿石之未曜”进一步以凿石未曜为喻,形象地抒发了人生易逝却功业未就的无奈与忧虑,体现出对生命短暂和理想追求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的共鸣。
2. 壮志未酬的惆怅:诗中“心悄怆兮有哀,志惆怅兮有违”直接倾诉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志向难伸的惆怅。尽管诗人以蛟龙自比,展现出“乘云浮兮”“泛淫川谷,随波流兮”的洒脱与不凡,渴望像蛟龙般自由驰骋、摆脱现状,但“奄忽容裔,逝不留兮”又道出时光与机遇的转瞬即逝,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诗人陷入深深的无奈与惆怅之中,这种壮志难酬的情感贯穿全诗,强化了诗歌的悲剧色彩。
3. 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思归之情:“梁弱水之濎濙兮,蹑不周之逶蛇。想昆山之高岳兮,思邓林之扶疏”,诗人借助弱水、不周山、昆山、邓林等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意象,表达对高远、美好境界的向往,反映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而“悲离居之劳心兮,情悁悁而思归”一句,“思归”之情既指向现实中的家乡,更指向精神上的理想归宿,暗示只有在理想境界中才能找到心灵的慰藉,深化了诗歌对理想追求与现实困境矛盾的主题。
二、艺术特色
1.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诗歌巧妙地将情感融入景色描写之中。从傍晚“日暮兮初晴,天灼灼兮遐清。披云兮归山,垂景兮照庭”的明朗开阔,到夜晚“列宿兮皎皎,星稀兮月明”的静谧清幽,再到由景引发的时光感慨,景色的变化与诗人情感的起伏相呼应。宁静美好的夜景与诗人内心的惆怅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衬哀情,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营造出悠远而富有感染力的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心境。
2. 丰富的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大量独特的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蛟龙这一意象象征着诗人的不凡抱负与自由追求;流星、闪电“飞芒起兮星驰,惊电发兮扬晖”代表瞬间的强大力量与光芒,体现诗人对力量和辉煌的渴望;弱水、不周山、昆山、邓林等神话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奇幻色彩,更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使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具象化,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展现出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3. 细腻的情感刻画与节奏变化: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逐步深入地刻画内心复杂的情感。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到壮志未酬的惆怅,再到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思归之情,情感层次丰富且过渡自然。诗歌节奏也随之变化,如“履幅舄兮锵锵,左繁弱兮右忘归”,短促有力的节奏表现出诗人准备有所作为的决心;而“奄忽容裔,逝不留兮”等句节奏稍缓,传达出无奈与失落,这种节奏的张弛变化,更好地烘托了诗人起伏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
解析:
1. 日暮兮初晴,天灼灼兮遐清。
- 解析:“日暮”点明时间是傍晚,“初晴”说明此前有雨,刚刚放晴。“灼灼”本意是鲜明、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天空在雨后初晴时明亮的状态。“遐清”中,“遐”表示高远,“清”描绘天空的清澈,此句勾勒出傍晚时分,雨过天晴,天空高远而清澈,明亮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开阔明朗的初始氛围,同时也暗示着天气的转变如同诗人心境变化的开端。
2. 披云兮归山,垂景兮照庭。
- 解析:“披云”描绘云朵散开,仿佛披在山间的动态,给人一种悠然的画面感。“归山”则明确云的去向,使画面更具空间感。“垂景”指太阳西斜后,余晖垂落下来,“景”通“影”,这里指日光。“照庭”表明余晖洒落在庭院之中,视角从广阔的天空与山峦,聚焦到诗人所处的庭院,这种空间的转换,自然地引出下文诗人在庭院中的所见所感,同时余晖照庭的画面,也增添了一份宁静与柔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