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饮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
- 解析:描述雉子的生存选择。“饮啄虽勤苦”表明雉子在原泽中觅食饮水需要付出辛勤努力,生活并不轻松。然而,即便如此,它“不愿栖园林”。“园林”通常象征着安逸、富足且受限制的环境,可能暗指世俗中的荣华富贵与规矩束缚。雉子的这种选择,突出其对自由独立的执着追求,即便面临生活的艰辛,也不愿放弃自我原则,迎合世俗的安稳,体现出一种坚守本心的精神,也是诗人自身不慕名利、不随波逐流的写照。
3. 古有避世士,抗志青霄岑
- 解析:由雉子的品性联想到古代那些避世隐居的贤士。“古有”点明时间久远,增添历史厚重感。“避世士”明确所指对象,他们远离尘世喧嚣。“抗志青霄岑”,“抗志”意为将志向高举,“青霄岑”指高耸入云的山峰,形象地表现出这些避世之士志向高远,如同高耸的山峰直入云霄,不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羁绊,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与前文雉子的耿介、不慕园林相呼应,为下文具体描述避世士的生活做铺垫。
4. 浩然寄卜肆,挥棹通川阴
- 解析:具体刻画古代避世之士的生活方式。“浩然寄卜肆”,“浩然”体现出一种豁达、超脱的心境,这些避世之士以豁达的心态寄身于卜卦的店铺。古代卜者常游离于世俗边缘,选择以此为业,暗示他们对世俗常规生活的背离。“挥棹通川阴”描绘了另一番场景,有人挥动船桨,穿梭于河流的深处。“川阴”给人一种幽深、静谧之感,象征着远离尘世的喧嚣。这两句通过不同场景,展现避世之士摆脱世俗束缚,追求自由、宁静生活的状态,进一步丰富了避世之士的形象。
5. 逍遥风尘外,散发抚鸣琴
- 解析:继续描绘避世之士逍遥自在的生活。“逍遥风尘外”明确表明他们超脱于尘世之外,不受世俗琐事的干扰,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散发抚鸣琴”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描写,“散发”这一行为打破了当时社会对束发等礼仪规范的要求,象征着对世俗礼法的摒弃。“抚鸣琴”则展现出他们高雅的情趣和闲适的心境,在远离尘世的地方悠然抚琴,传达出一种超脱、自在的精神状态,体现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6. 卿相非的眄,何况于千金
- 解析:此句表明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卿相”在古代代表着极高的政治地位,“非的眄”意思是不被看重,即诗人认为卿相之位并非值得自己去热切追求和关注。“何况于千金”,运用递进的手法,强调相比于卿相之位,千金财富更是不在话下。通过对卿相和千金的轻视,突出诗人淡泊名利的价值观,与前文所描绘的雉子不慕园林、避世之士超脱尘世的形象相契合,进一步强化诗歌的主题。
7. 功名岂不美,宠辱亦相寻
- 解析:诗人在此对功名进行辩证思考。“功名岂不美”,先承认功名本身确实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它能带来荣耀与地位,从世俗的角度看是美好的事物。然而,紧接着指出“宠辱亦相寻”,即伴随着功名而来的,必然是荣耀与屈辱的交替出现。“相寻”表示两者紧密相随,难以分割,深刻揭示了追求功名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复杂性与两面性,体现诗人对功名本质的深刻洞察,为下文阐述追求功名的弊端做铺垫。
8. 冰炭结六府,忧虞缠胸襟
- 解析:形象地描绘出因追求功名而带来的内心痛苦。“冰炭结六府”,“六府”指人体的脏腑,“冰炭”分别代表寒冷与炽热,这里比喻内心像冰与炭相互冲突、纠结在脏腑之中,形容内心矛盾痛苦的状态。“忧虞缠胸襟”,“忧虞”即忧愁、忧虑,表明这种忧愁如绳索般缠绕在心头,挥之不去。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追求功名给人带来的精神折磨,突出诗人对过度追求功名所产生后果的忧虑,进一步说明诗人不追逐功名的原因。
9. 当世须大度,量己不克任
- 解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为人处世的思考。“当世须大度”,“当世”指身处世间,强调人活在世上应该拥有宽广的胸怀和豁达的气度,不被琐事所困扰。“量己不克任”则告诫人们要正确估量自己的能力,清楚认识到自己所能承担的责任和任务。这两句体现了一种审慎、自知的人生态度,既要有豁达的心境,又要对自身有清晰认知,不可盲目行事,为诗歌增添了理性的思考。
10. 三复泉流诫,自惊良已深
- 解析:“三复泉流诫”,“三复”表示多次反复,说明诗人对某种与“泉流”相关的告诫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反复琢磨。“泉流诫”可能是一种蕴含人生哲理的启示,也许与泉水顺势而流、宁静致远等特性有关,借自然现象告诫人们顺应自然、保持本心。“自惊良已深”表明诗人经过反复思考,对这一告诫深感震惊且深受触动,意识到遵循这种告诫对自身的重要性,表达出诗人决心从自然智慧中汲取力量,坚守自我,追求内心安稳,不被外界名利诱惑所左右,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