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
- 解析:王微指出,当时人们谈论绘画时,大多仅仅追求画面所呈现出的外形和气势。这种观点揭示了当时绘画认知的一种普遍局限,即过于注重外在表象,而忽略了绘画更深层次的本质和精神内涵,为后文他阐述自己对绘画本质的理解做铺垫,形成一种对比,突出他所认为的绘画真正意义所在。
4. 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划浸流
- 解析:王微强调古人作画并非为了像地图绘制那样,去描绘城镇区域、分辨四方州郡、标记山岳位置、画出河流分布。这是对当时一些将绘画简单等同于实用测绘的观念的否定。他试图纠正人们对绘画功能的片面理解,表明绘画有着超越实用记录的更高追求,引导人们重新审视绘画的本质与目的。
5. 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
- 解析:此句表明绘画源于画家对事物外在形态的融合与把握,但真正使其具有灵动变化的是画家的内心。也就是说,绘画不是对客观事物的机械描摹,而是画家内心世界对外部物象的主观能动反映。画家通过内心的感悟,赋予所描绘的事物以生命力和独特的情感表达,突出了画家主观精神在绘画创作中的关键作用。
6. 灵无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 解析:当画家内心缺乏感知与触动时,所依托描绘的事物就会显得静止、缺乏生气。同时,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是有限的,所以观察到的事物并不全面。这进一步解释了绘画不能仅仅依赖于眼睛所看到的表象,更需要画家内心的灵悟去补足和升华,为下文阐述如何通过有限的画面表现无限的世界做铺垫。
7. 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
- 解析:画家凭借一支画笔,来模拟浩瀚宇宙万物的本体;用有限的画面形象,来展现目力所及的世界。这体现了绘画创作中以小见大、以有限表现无限的特点。画家通过对画笔的运用,将自己对宇宙万物的观察、理解和感悟浓缩在画面之中,展现出绘画艺术独特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说明画家能够突破现实的局限,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世界。
8. 曲以为嵩高,趣以为方丈,以反之画,齐乎太华,枉之点,表夫隆准
- 解析:通过弯曲的线条来表现嵩山的高耸,用富有情趣的描绘来呈现方丈山的形象,反转笔法描绘,可展现出如华山般的雄伟,用弯曲的点可以代表高挺的鼻梁。这里具体说明了画家如何运用不同的绘画手法,通过线条、笔触和构图等,赋予画面形象以独特的形态和神韵,以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体现了绘画创作中通过具体技巧传达事物特征与神韵的方法。
9. 眉额颊辅,若晏笑兮。孤岩郁秀,若吐云兮
- 解析:描绘人物时,通过对眉毛、额头、脸颊、嘴角的刻画,能让人物仿佛在和悦微笑;描绘孤岩时,使其呈现出郁郁葱葱、秀丽壮美的样子,就好像在吞吐云雾。这进一步强调了绘画不仅要描绘出事物的外形,更要通过细节传达出其内在的神态和气质,使画面形象栩栩如生,充满生命力,突出了形神兼备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10. 横变纵化,故动生焉;前矩后方,而灵出焉
- 解析:画面上通过纵横方向的变化,生动的感觉便产生了;遵循一定的规矩和法则进行创作,灵动的神韵就会展现出来。这里阐述了绘画创作中变化与规矩的关系,变化能带来生动的视觉效果,而遵循规矩则是保证作品具有内在秩序和神韵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绘画创作的重要原则。
11. 然后宫观舟车,器以类聚;犬马禽鱼,物以状分
- 解析:在遵循上述创作原则后,对于宫殿、楼观、舟船、车辆等,根据它们的类别进行聚合描绘;对于狗、马、飞禽、游鱼等,按照它们的形状加以区分表现。这表明在绘画具体事物时,要把握事物的类别特征和形态差异,使画面中的各种物象各得其所,秩序井然,体现了绘画创作中对事物分类描绘和整体布局的要求。
12. 此画之致也
- 解析:总结前文,指出上述通过各种手法达到形神兼备、生动且有序地描绘事物的状态,就是绘画所应追求的境界和意趣所在,概括了绘画创作在技巧和审美表达上的目标。
13.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 解析:当欣赏绘画作品时,看到画面中描绘的秋天云朵,能让人精神为之飞扬;面对描绘春天微风的画面,会使人思绪无比浩荡。这生动地描绘了优秀绘画作品所具有的强大感染力,能引发观者在精神层面的强烈共鸣和情感触动,强调了绘画在审美过程中带给人的精神享受,体现了绘画独特的审美价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