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东限琅琊台,西距孟诸陆:
解析:“限”在此处意为界限,表明范围 ,“琅琊台”地处今山东境内;“距”为到达、抵达之意,“孟诸”是古代知名大泽,位于今河南商丘东北。此句精准阐述八公山的地理位置,表明其东以琅琊台为边界,西至孟诸泽畔,借由明确的地理标识,进一步展现八公山地域跨度的广阔。
4. 阡眠起杂树,檀栾荫修竹:
解析:“阡眠”生动描绘出树木生长繁茂、枝叶相互交错的朦胧姿态;“檀栾”细腻刻画竹子修长优美、婀娜多姿的形态。此句展现八公山上树木种类繁杂,肆意生长,修长的竹子姿态优雅,相互交映成趣,营造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清幽之感的山林景致。
5. 日隐涧疑空,云聚岫如复:
解析:“日隐”描绘太阳渐渐隐没的情景,“涧”指山涧;“岫”代表山峰,“复”有重叠、繁复之意。当太阳缓缓隐没,山涧仿佛瞬间变得空寂幽谧;而云雾聚拢在山峰周围,使得山峰看起来重重叠叠,增添了一种空灵虚幻、神秘莫测的氛围。
6. 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
解析:“楼雉”指城墙上排列如齿状的矮墙,即城堞 ,“出没”描绘城堞在视野中时隐时现的动态;“送春目”表示放眼望去,无论远近皆呈现出一派春日景象。从八公山上远眺,城堞随着视角移动若隐若现,远近之处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将自然春景与人文建筑相融合,勾勒出一幅富有层次感的春日画面。
7. 戎州昔乱华,素景沦伊谷:
解析:“戎州”这里特指前秦等少数民族势力,“乱华”指其入侵中原,致使华夏大地陷入混乱;“素景”代指西晋王朝,“沦”即沦陷,“伊谷”指伊水流域。此句回溯往昔历史,讲述西晋末年,前秦等少数民族兴兵犯境,使得西晋王朝在伊水流域沦陷,国家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为后续叙述八公山相关历史事件铺陈背景。
8. 阽危赖宗衮,微管寄明牧:
解析:“阽危”形容国家处于极其危险、濒临灭亡的境地;“宗衮”指代谢安等朝廷中的重要大臣;“微管”化用管仲典故,以管仲比谢安,突出其重要性,“明牧”指谢玄。意即国家危在旦夕之时,全靠谢安等朝中重臣力挽狂澜,如同齐国依赖管仲一般,而谢玄则肩负起救国的重任,凸显谢氏叔侄在挽救国家于危难之际的关键作用。
9. 长蛇固能翦,奔鲸自此曝:
解析:“长蛇”与“奔鲸”皆用来比喻前秦等叛军,形象地展现其凶猛与危害;“翦”表示剪除、消灭,“曝”有暴露、失败之意。此句表明如长蛇、奔鲸般凶残暴虐的叛军最终被成功剪除击败,具体指在八公山附近发生的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大获全胜,有力地打击了前秦叛军。
10. 道峻芳尘流,业遥年运倐:
解析:“道峻”赞誉谢安等人道德高尚、品行峻洁,“芳尘流”意味着他们的美好声名如芬芳之尘四处传扬;“业遥”表明其所建功业影响深远,“年运倐”感慨岁月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此句表达对谢安等人的敬仰,同时感叹随着时间推移,那些辉煌功业已成为遥远过往,流露出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
11. 平生仰令图,吁嗟命不淑:
解析:“仰”体现诗人对先辈的崇敬、仰慕之情,“令图”指先辈们建立的美好功绩与宏伟蓝图;“吁嗟”为感叹词,传达出无奈与惋惜,“命不淑”表示诗人自叹命运不佳。诗人表明自己一生敬仰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却无奈自身命运坎坷,难以实现理想抱负,抒发内心的失落与悲叹。
12. 浩荡别亲知,连翩戒征轴:
解析:“浩荡”描绘出诗人离别时内心的茫然、惆怅,以及离别的场面宏大;“亲知”指亲朋好友;“连翩”形容连续不断,“戒征轴”表示准备启程赶路。此句描述诗人与亲朋好友依依惜别,而后接连不断地踏上旅途,流露出离别的不舍与漂泊的无奈。
13. 再远馆娃宫,两去河阳谷:
解析:“馆娃宫”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西施修建的宫殿,此处代指繁华之地;“河阳谷”泛指偏远之地。诗人诉说自己再次远离如馆娃宫这般的繁华场所,又一次前往河阳谷那样的僻远之地,通过繁华与偏远的对比,强化自身漂泊辗转、历经坎坷的人生境遇。
14. 风烟四时犯,霜雨朝夜沐:
解析:“风烟四时犯”表明诗人一年到头都要经受风烟侵袭,“霜雨朝夜沐”则说无论白天黑夜,都要承受霜露雨水的洗礼。此句以环境描写,侧面反映诗人漂泊途中的艰辛,无论何时都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突出生活的困苦与不易。
15. 春秀良已凋,秋场庶能筑:
解析:“春秀”原指春天繁茂的草木,这里象征着诗人早年的美好时光或理想;“凋”表示凋零、消逝,暗示早年的理想已破灭;“秋场”寓意未来,“庶能筑”表达诗人对未来仍抱有一丝期望,希望能有所建树,尽管历经挫折,仍未放弃对未来的憧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