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一直沉默的宰相陈文龙,缓缓出列,躬身道,“李帅平定突厥,功在千秋,此乃不争之事实。然,擅动兵马,确有不妥。依老臣之见,可罚李帅俸禄三年,暂解其兵权,改任兵部尚书,入值中枢,既显陛下体恤功臣之心,又可消除朝野疑虑,两全其美。”
这个提议,看似折中,却暗藏深意——解兵权,入中枢,明升暗降,实则是将李铮置于皇帝的眼皮底下,防止其拥兵自重。
李铮听到“解兵权”三个字,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戎马一生,兵权对他而言,不是权力,而是责任。解了他的兵权,如同断了他的臂膀。
“陛下,臣……” 李铮还想争辩。
“李帅,” 秦正阳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陈相所言,甚合朕意。你年纪大了,也该歇歇了。兵部尚书一职,责任重大,朕相信你能胜任。”
他顿了顿,补充道:“至于上官御史弹劾之事,朕念你是为国尽忠,不予追究。但往后弹劾,需兼顾情理,不可只执一端。”
李铮看着秦正阳年轻却已显威严的脸,看着满朝文武或同情或冷漠的目光,看着上官玄那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表情,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深深的疲惫。
他知道,皇帝已经做出了决定。这个决定,有安抚,有猜忌,有平衡,唯独没有全然的信任。
“臣……遵旨。” 李铮缓缓低下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当他说出这三个字时,大殿内一片寂静。
程天放叹了口气,别过头去;秦文辉眼中闪过一丝惋惜;上官玄则微微躬身,脸上没有胜利的喜悦,只有一种完成使命的平静。
秦正阳看着李铮花白的须发,心中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知道,这道旨意,或许会寒了功臣的心,但为了大唐的长治久安,他不得不如此。李铮的时代,或许真的该结束了。
“退朝。” 秦正阳站起身,转身走入后殿。
文武百官依次退出大殿,经过李铮身边时,有人低声安慰,有人刻意回避,有人则与上官玄低声交谈,言语间透着对“军律严明”的赞许。
李铮独自站在空旷的大殿中央,阳光透过窗棂,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想起了哈拉和林的烽火,想起了与突摩勒的决战,想起了龙天策等年轻将领的冲锋陷阵,想起了长安百姓的欢呼……
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可如今,一场泼天的功勋,换来的却是“形同谋反”的弹劾,和一道明升暗降的旨意。
他缓缓握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嵌入掌心。
他知道,属于他的“篇章”,或许真的要落幕了。但朝堂之上的风波,却才刚刚开始。上官玄的弹劾,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绝不会轻易散去。
新的矛盾已经出现,新的权力平衡需要建立,新的挑战正在酝酿——这,或许就是长安的“新篇章”。只是这一章,少了些金戈铁马的豪情,多了些朝堂博弈的诡谲;少了些君臣相得的默契,多了些功高震主的无奈。
暮春的风,从殿外吹来,带着一丝凉意。李铮抬头望向天空,云层厚重,仿佛预示着一场新的风暴,正在悄然集结。
喜欢英烈传奇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英烈传奇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