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举人都累得直不起腰了,还说‘唯有读书高’呢!”
书生们羞愧难当,却又无可奈何——龙天策说了,谁要是敢偷懒,就罚他多干一个月。
起初,他们怨声载道,背地里把龙天策骂了千百遍。可干着干着,情况渐渐有了变化。
吴秀才的手磨出了血泡,却在老农的指导下,学会了如何分辨杂草和禾苗,当他看到自己锄过的地里,禾苗长得更精神时,心里竟有了一丝莫名的成就感。
那个哭鼻子的童生,在和其他书生一起抬水时,学会了互相配合,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也体会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最让人意外的是宋举人。他起初总是摆着架子,不肯好好干活,被老农说了一句“举人老爷,您要是连地都种不好,将来当了官,怎么知道百姓缴粮的辛苦?” 竟像是被戳中了心事,之后虽然依旧笨拙,却不再偷懒,默默地挥动着锄头。
三个月下来,书生们个个晒得黝黑,手上磨出了厚茧,有的瘦了,有的黑了,却没人再像起初那样哭天抢地。
他们学会了辨认五谷杂粮,知道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一句空话;他们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知道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分量;他们甚至能和老农聊上几句农活,脸上少了些傲气,多了些踏实。
上工结束那天,龙天策又来到田边。
地里的庄稼长得郁郁葱葱,比往年好上不少。书生们站在田埂上,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神色复杂。
“这三个月,你们觉得怎么样?” 龙天策问。
没人说话,但看他们的眼神,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怨恨和抵触。
吴秀才犹豫了一下,上前一步,拱手道:“太守……学生知错了。以前学生总觉得,种地是粗活,不值一提,如今才知道,这粗活里,也有大学问,也有大辛苦。”
宋举人也叹了口气:“是啊,不亲身体验,不知民生之难。以后……学生再不敢空谈‘斯文’了。”
龙天策点点头:“知道就好。我让你们来种地,不是为了惩罚你们,是为了让你们明白,百姓的日子,是靠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的,不是靠‘之乎者也’吹出来的。将来你们当中,或许有人会做官,或许有人会教书,记住今天的辛苦,多为百姓想想,别再做那脱离实际的酸儒。”
他顿了顿,声音温和了些:“回去吧。好好休息几天,想读书的继续读书,想做事的,也可以来府里看看,有没有你们能做的活计——比如帮着编些通俗易懂的农谚,教百姓认字算账,这些,都比空谈有用。”
书生们默默点头,向龙天策行了一礼,转身离开了田边。他们的脚步,比来时沉稳了许多。
百姓们看着这一幕,纷纷感叹:“龙太守这招,真高啊!”“这些书生,总算有点人样了!”
阳光洒在田地里,也洒在书生们离去的背影上。一场看似“羞辱斯文”的政策,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许多读书人的观念。
睢阳的“新篇章”,不仅是女子识字、工匠学技,更是这些曾经自命清高的读书人,开始放下身段,走向田间地头,走向真实的民生。当“之乎者也”与“五谷杂粮”开始碰撞、融合,当“斯文”不再是脱离实际的空谈,这座城池的未来,才真正有了更坚实的根基。
而这一切的开端,始于那位敢让书生荷锄下田的太守,和他那句掷地有声的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喜欢英烈传奇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英烈传奇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