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爱卿,” 秦珪开门见山,“母后(指杨氏)与母妃(指费贵妃)的尊号,需妥帖安排。母后多年抚育之恩,儿臣不敢或忘;母妃生养之德,亦重如泰山。”
杨玄躬身道:“陛下仁孝,实乃万民之福。皇后娘娘乃先帝正妻,母仪天下,按制当尊为皇太后,此乃天经地义。” 他虽未明说,却隐隐暗示了杨氏的“正统”地位。
龙天策则看得更深,他知道,尊封费贵妃,是无法回避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陛下,皇后娘娘尊为皇太后,理所当然。费贵妃作为陛下生母,按例亦可尊为皇太后。只是,为示区别,可在尊号上稍作区分,既显礼制,亦安人心。”
秦珪点头,他明白龙天策的意思——既要顾及孝道,尊封生母,也要维护杨氏的正统地位,避免费家借“太后”之名,进一步扩张势力。
沉吟片刻,他缓缓道:“便尊先帝皇后杨氏为‘圣母皇太后’,居长乐宫;尊朕之生母费贵妃为皇太后,居永宁宫。两宫并尊,皆享太后礼遇。”
“圣母皇太后”的尊号,在“皇太后”前加一“圣母”,既彰显了杨氏的尊贵与仁德(“圣母”有慈爱、圣明之意),也巧妙地与费贵妃的“皇太后”尊号形成了区分,暗含了“嫡庶有别”的意味。
旨意颁布后,朝野反应平静。杨氏性情温和,得此尊号,众人皆心服口服;费贵妃虽也被尊为太后,但“圣母”二字在前,其影响力无形中被限制,费无极虽心有不甘,却也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新篇初定:暗流与曙光并存
尊封大典那日,杨氏与费氏身着太后朝服,接受了秦珪与百官的朝拜。
圣母皇太后杨氏,面容温婉,眼神平和,对着秦珪微微颔首,那目光中满是慈爱与期许。她对秦珪道:“陛下既已登基,当以国事为重,以百姓为念,莫负先帝与天下人的期望。”
费太后则显得有些拘谨,或许是第一次面对如此盛大的场面,或许是感受到了朝堂上微妙的氛围,她只是简单地说了句“陛下安康”,便不再多言。
龙天策站在朝班中,看着这一幕,心中暗暗松了口气。两宫并尊,看似平衡,实则暗藏玄机——圣母皇太后杨氏的威望与“清流”背景,将成为制衡费家势力的重要力量。而秦珪的这一系列安排,既体现了仁孝,也展现了他试图掌控局面的努力,比他预想的要成熟得多。
大典结束后,秦珪回到太极殿,独自坐了许久。他看着御座旁空荡荡的位置——那里曾是父亲坐过的地方,心中百感交集。
“父皇,儿臣会努力的。” 他轻声道,仿佛在对父亲的在天之灵诉说,“我会守住您留下的江山,会让大唐的‘新篇章’,比过去更加辉煌。”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大殿,照亮了地上的尘埃,也照亮了御座上年轻帝王的脸庞。
大唐的“神凰元年”,即将到来。这一年,既有对“太宗文皇帝”的缅怀,也有新帝秦珪的雄心;既有圣母皇太后杨氏的温婉守护,也有费太后与费家潜藏的暗流;既有龙天策与天策军的忠诚护卫,也有朝堂各方势力的重新洗牌。
属于大唐的“新篇章”,就在这肃穆与期盼交织的氛围中,正式落笔。它带着旧时代的余晖,也映照着新时代的曙光,而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将成为这篇章中,或浓或淡的一笔。秦珪知道,前路不会平坦,但他已做好准备,以“神凰”为兆,以仁德为基,在龙天策等忠臣的辅佐下,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喜欢英烈传奇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英烈传奇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