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前祭拜:老臣垂泪忆往昔
圣母太皇太后的灵堂,设在太极殿偏殿,与明宗孝文皇帝的灵堂,遥遥相对。灵堂前,白幡低垂,香火缭绕,新帝秦武穿着斩衰孝服,跪在灵前,神色哀戚。安澜太后与费太皇太后,侍立一旁,眼圈通红。
龙天策带着家人,来到灵前,对着太皇太后的灵柩,深深一拜。
“臣龙天策,携阖府上下,恭送文惠皇后。” 他的声音沙哑,带着难以掩饰的悲痛。六十多岁的老人,此刻仿佛又变回了那个在太皇太后面前领训的少年,眼中闪烁着泪光。
玉倾城带着众妻妾,也对着灵柩盈盈下拜。她们虽与太皇太后相处不多,却都听过她的贤德事迹,此刻也真心为这位老人的逝去而哀悼。
罗嘉儿想起了太皇太后曾赏赐她的“百草图谱”,那是太皇太后年轻时,随太宗皇帝征战,收集的各地草药图谱。她对着灵柩,深深一揖:“谢太皇太后赠谱之恩。”
紫绮儿则想起了太皇太后对女子参政的开明态度——正是她,力排众议,支持安澜皇后开办女子学堂。她默默在心中道:“太皇太后放心,女子学堂,我们会一直办下去。”
朱丽娜虽为异族,却也被这肃穆的氛围感染,跟着众人跪拜,心中对这位“大唐的老祖母”,充满了敬意。
龙问天捧着一束从渤海带来的海葵花(太皇太后年轻时曾说“喜欢大海的花,自由而热烈”),放在灵前的供桌上,对着灵柩深深一揖:“祖母,孙儿来看您了。祖父说,您是大唐的骄傲。”
秦武抬起头,看着龙天策,眼中闪过一丝慰藉:“王叔……您来了。”
“臣来送太皇太后最后一程。” 龙天策走到秦武身边,轻声道,“陛下节哀,太皇太后在天有灵,也不愿看到您如此悲伤。”
秦武点点头,擦了擦眼泪:“王叔说得是。曾祖母一生,为大唐操劳,朕要像她一样,做个好皇帝,才对得起她。”
昭陵合葬:终与夫君伴青山
长宁元年十月初十,圣母太皇太后(文惠皇后)的灵柩,在秦武的护送下,前往太宗皇帝的昭陵合葬。
送葬的队伍,从长安一直排到昭陵脚下。百姓们自发地跪在路边,手持纸钱,目送灵柩远去。秋风卷起纸钱,在空中飞舞,像是无数只白色的蝴蝶,为这位仁慈的老人送行。
昭陵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太宗皇帝的陵寝前,早已准备好了合葬的墓穴。当文惠皇后的灵柩,缓缓放入墓穴,与太宗皇帝的灵柩并排安放时,秦武对着陵墓,深深三拜:“祖父,祖母,您们团聚了。孙儿会守住大唐,守住百姓,不让您们失望。”
龙天策站在秦武身后,望着巍峨的昭陵,心中百感交集。一个时代,随着这位老人的逝去,彻底落幕了。太祖的开拓,高祖的征战,太宗的盛世,明宗的仁政,都已成为历史。而他们这些见证者,也渐渐老去。
“陛下,” 龙天策转身对秦武说,“太皇太后与太宗皇帝,会在天上看着我们。长宁的新篇,要靠我们,一点点写下去了。”
秦武看着龙天策,又看了看身边的母亲与祖母,重重地点头:“嗯。”
秋风掠过昭陵的松柏,发出簌簌的声响,仿佛是太宗皇帝与文惠皇后的低语,在回应着地上的承诺。
尾声:秋尽冬来续新章
葬礼结束后,龙天策一家,准备返回渤海。
临行前,秦武在御书房召见了他。
“王叔,渤海的事,有劳您多费心。” 秦武递给他一份奏折,“这是朕拟的‘长宁元年海防策’,想请王叔看看。”
龙天策接过奏折,仔细看着,眼中露出欣慰的笑容:“陛下想得周全,臣回去后,定会照办。”
“长宁的新篇,朕一个人写不好。” 秦武看着他,认真地说,“需要王叔,需要安澜太后,需要费太皇太后,需要所有大唐的百姓,一起写。”
龙天策躬身道:“臣,定当辅佐陛下,续写新篇。”
离开长安时,已是深秋。车窗外,长安的街道渐渐远去,但那股属于大唐的坚韧与温暖,却仿佛融入了风中,一路伴随。
玉倾城看着龙天策手中的“海防策”,笑着说:“新帝长大了。”
“是啊,长大了。” 龙天策望着窗外掠过的田野,眼中充满了期待,“冬天快到了,但冬天过后,就是春天。长宁的春天,一定会来的。”
渤海的海风,似乎已提前传来了春的消息。圣母太皇太后的逝去,是旧篇章的落幕,但长宁的新篇,正在一个少年君主的手中,在无数像龙天策这样的守护者的手中,在大唐百姓的期盼中,缓缓展开。秋尽冬来,岁月流转,而属于大唐的故事,永远在续写,永远有新篇。
喜欢英烈传奇请大家收藏:(www.2yq.org)英烈传奇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