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一些小说情节是令读者感到突兀的。随口一说,就是上百万两银子。随便一调,就是上万名死士。但是钱从哪来?兵从哪来?完全没有任何交代,就是主角的一句话。
这不是权谋,这是爽文。钱是支撑一个王朝兴衰的基础,兵是巩固古代皇权的基石,如果不讲清楚这两件事,你所谓的权谋根本是不成立的。
因为所有的王朝,追根溯源到最后,只有两件事,我要有钱?我要掌兵?
权力的本质,不是你在朝堂上说了几句狠话、翻了几个白眼,也不是你嘴里讲了多少“改革”与“变法”。权力的底层逻辑,永远是你手上能调配多少资源。而资源的分配,首先就是钱。
当你写一个角色“步步为营”走上高位,却从头到尾没交代他怎么解决军费、粮饷、官员俸禄、地方财政赤字,那这个角色走的不是权谋之路,而是幻想剧本。你在写一个“嘴炮管理局”的局长。
一个真正有控制力的权臣,不是靠一句“陛下勿忧”,而是手里能直接批拨万金。财权未到,你的调兵遣将、安插人事、打压政敌,全是空中楼阁。
任何能做事的政治人物,首先都必须是个“会算账的人”。
兵从哪来?兵粮从哪来?兵权归谁?
写政治、写斗争、写兵变、写清君侧,绕不过一个问题:你到底有没有兵。
许多小说描写主角“密谋调动禁军”,或者“私下布置一支死士”,搞得跟带头哥一样轻松。但真实历史中,一支兵从来不是“你想要就能有”。
兵的来源必须清楚:是中央禁军?地方节度?亲信部曲?北边胡兵?每一个类型的兵,涉及到的后勤、命令、权限、兵籍、兵器仓储、调动口令,都不是靠“我心腹在兵部”就能解决。
更重要的是,兵需要粮饷和服从体系。这不是几十人刀斧手的层面,而是成建制作战单位的常规调配。你想动兵,首先得有人听你的,其次得有人养他们。
真正的兵,不是你说了算的“武力选项”,而是一个牵扯全局的财政和体系问题。
没有财政,你根本没办法布局。你要买人心、安抚派系、收拢官员、搞定舆论,你得有钱。没有钱,哪来的人心?哪来的忠诚?哪来的维稳?哪来的后续施策?
你写主角一步步收服重臣、大展宏图,可没有交代他的钱从哪来,是每年预算?是外戚捐输?是商税?是兼并豪族产业?你一笔没交代,通篇都只剩“他运筹帷幄”,那只是意淫。
钱,是政治的润滑剂,是人心的载体,是你一切谋略的基础。
没钱的官,不管他职位多高,在实际操作中都只是空壳子。一个真正能操盘的权臣,往往不只是手握兵权,更是坐镇财政。
兵在谁手里,决定了谁能说话。你可以是宰相、是太傅、是国舅、是王爷,但只要你手里没有真正可控的兵权,你说再多都没用。
权谋不是口才,是你能不能在朝堂外下达一道命令,就有人执行。你写主角“力压众臣”“坐镇朝纲”,结果他既没兵、也没封地、还缺钱,那他不过是个出气筒。
在真实的权力斗争中,不是“谁嘴硬谁赢”,而是“谁调得动兵、谁调得起钱、谁支配得了人”。兵是一种组织化暴力,它背后是组织,是制度,是利益网络,而不是几句狠话就能掌控的。
所有能搞成政变、逼宫、夺位的人,前提都是:他手里有兵。没兵的人,哪怕是皇帝,也会被太监、节度使、禁军司给架空。
真正的权谋,是对“资源入口”的控制。你在写主角“机关算尽”之前,先问一句:他控制了哪些资源入口?有没有盐铁?有没有钱庄?有没有粮仓?有没有兵站?有没有山口?有没有码头?有没有港口?有没有市场?
很多小说里主角天天和人斗嘴,斗赢了就“掌控朝局”。但实际上一切掌控力,首先要控制的不是“局”,而是“资源源头”。
你控制了河运码头,整个南粮北调都得看你脸色;你控制了盐场出货,国家财政就靠你罩着;你掌握军器司铁矿产出,全国军械都得和你谈价格。这才叫真正的“权谋地位”。
只在嘴上转的那叫演讲比赛,只有你站在资源通道口,你说一句话才有人当回事。
兵不是写“死士”和“侍卫”,而是制度性存在。小说主角常写“暗中训练一支死士”,或“亲自指挥一支不归军部调配的亲军”。这些设定可能看起来帅,但放在真实历史里,基本就是死罪。
你想训练兵,得有编制、有粮饷、有兵籍、有兵器、有驻地、有训练制度。国家机器是反对任何私人养兵的,除非你拥有节镇、地盘、特许、或边防权。
真正的兵,是挂在正规体系里的力量。你要想越过这个体系单搞一支军队,那你要么已经是割据政权,要么是反贼。
写兵,不能总用“死士”“影卫”这种江湖化词汇来糊弄。“兵”是现代国家最类似企业管理那一套的系统——流程清晰、组织明晰、层级明确、惩奖制度齐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