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权谋常识:一旦某个人物的功劳太突出,就可能引发朝中震荡、外部警觉、上下不安。真正成熟的统治者,会让所有臣子“有功而不居功、有位而不专权”,才能稳定格局。写一个把“军师”捧得高高的主角,等于给他挖了坟墓。真正会玩的人,不会让谁成名,更不会“感天动地立神台”。
标签思维,是弱者的逻辑,不是权者的选择。
“得某才子得天下”,其实是一种精神寄托,常见于地位不稳、资源不足、组织松散的小势力。希望“某一高人”带来质变,是无力者的惯性心理。但真正的掌权者,从不把命运交给某一个人。他们会培养多个备胎、设立冗余制度、交叉牵制、散点控制。
标签式依赖只会让结构变得脆弱。一旦“才子”失误或者出局,整个政权就崩盘。这种依赖,是组织能力极差的表现。真正成熟的势力,讲的是制度化,而非“神人加持”。一人得天下是小说,多人制衡才是现实。
人才不是稀缺资源,稀缺的是用人的格局。说到底,“得才子得天下”这种说法,本质是把“才”当作稀缺资源来迷信。但事实是,历史上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是愿意给聪明人空间的系统。荀彧、贾诩、王猛、范仲淹、张居正……数不胜数。问题不是有没有人辅佐,而是你愿不愿意被辅佐,能不能吸收辅佐,敢不敢让人发光。
主角如果要成大事,靠的不是找到一个“神”,而是建立一个“系统”,让人愿意跟你走、愿意留在你这、愿意赌你赢。这才是权谋之道:构建一个系统,而不是寻觅一人。哪怕你拥有五个“卧龙”,若无用人之道,也只是养了五只会飞的死鸟。
真正改变格局的不是“某一计”,而是长期的资源积累、人心积累、组织积累、格局积累。你想看一个人如何崛起,重点要看他五年内结交了哪些人、处理了哪些事、吃了哪些亏、搭建了哪些关系、稳住了哪些局。这才是权谋真正的逻辑。
靠“才子献计夺城”、“神算破敌掌国”的情节,只能图一时爽,看完不留痕。写真实的政治博弈,你必须把主角放进一个结构里,让他受制度约束、受资源限制、受人心摇摆的困扰,然后看他怎么调整自己、用人布局、借势而起,这样写出的权谋,才有力量,也才有说服力。
“得某才子得天下”是浪漫主义的神话叙事,不是历史权力现实的主旋律。真正能统天下的人,靠的是系统构建、资源调度、组织稳定、制度进化,而不是一个谋主的嘴、一纸锦囊的灵。历史不会被“才”改变,历史只会被“势”推动。你若真想让主角成大器,别给他找一个诸葛亮,而是让他自己成为能装得下千万人才的君王系统。
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www.2yq.org)历史不是爽文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