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豫津在得知靖王因为卫峥被人救走而被夏江诬陷,被梁帝幽禁起来后,心急如焚。他深知靖王的为人,绝对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情。为了还靖王一个公道,豫津决定亲自去找纪王帮忙。
纪王是梁帝的弟弟,为人正直善良,在朝中颇有威望。豫津相信,只要纪王出面,一定能够还靖王清白。于是,他匆匆忙忙地赶到了纪王府,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纪王。
纪王听完后,脸色凝重。他知道这件事情非同小可,如果处理不好,不仅靖王会有性命之忧,就连整个朝廷都可能会陷入混乱。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立刻进宫面见梁帝,将自己所知道的情况告诉梁帝。
纪王匆匆忙忙地赶到宫中,见到梁帝后,便将当时他在天香楼后巷看到的场景详细地描述了一遍。原来,那天晚上纪王恰好路过天香楼后巷,看到夏江带着一群人将卫峥抓走了。当时纪王觉得有些奇怪,但并没有多想,现在想来,这其中肯定有什么猫腻。
梁帝听完纪王的叙述,心中的疑虑越来越重。他觉得这件事情实在是太蹊跷了,夏江为什么要抓走卫峥呢?而且,靖王又怎么会跟这件事情扯上关系呢?梁帝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于是他立刻下令,让蒙挚率领禁军去捉拿夏江。
此时的夏江正在给自己的伤口上药,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嘈杂声。他心中一惊,急忙起身查看,只见蒙挚率领着一群禁军气势汹汹地走了进来。夏江见状,连忙迎上前去,想要跟蒙挚打招呼。
然而,蒙挚根本不理会他,直接下令将夏江抓了起来。夏江猝不及防,被禁军们五花大绑地押进了宫内。
梁帝见到夏江后,脸色阴沉地问道:“夏江,你为何要诬陷靖王救走了卫峥?”
夏江连忙解释道:“陛下,这其中一定有误会。臣并没有冤枉靖王,这一段时间靖王的巡防营守卫天天在悬镜司门口转悠,而这时候言候突然约臣去了郊外,回来的时候卫峥就不见了!不是靖王还有……”
还没等夏江说完,梁帝便打断了他的话:“够了!你不要在这里狡辩了。纪王亲眼看到夏冬将卫峥送走,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夏江一听,顿时哑口无言。他怎么也想不到带走卫峥的是夏冬,可是夏冬怎么知道卫峥在大理寺的?而且她带走卫峥的时候怎么那么凑巧被纪王爷看到了,看来自己上当了!
与此同时,夏冬也被带了进来。梁帝看着夏冬,问道:“夏冬,你说,你带走卫峥,究竟是为了什么?”
夏冬毫不畏惧地看着梁帝,说道:“陛下,我带走卫峥,只是为了报杀夫之仇。这件事情跟师父没有关系,请陛下明察。”
梁帝听了夏冬的话,心中的怒火更盛了。他一直认为悬镜司不涉党争,只为自己服务。可是如今夏江和夏冬的这番话,让他觉得悬镜司有问题。
于是梁帝怒不可遏地说道:“好啊,夏冬如果没有夏江的命令你敢私自带走卫峥,杀了他?你们当朕是傻子吗?”
说完,梁帝便下令将夏江和夏冬都关进大牢,等候进一步的审讯。
接下来,梁帝毫不犹豫地命令蒙挚封锁悬镜司,并将悬镜司众人关进大牢调查是否涉及党争。主要是因为夏江诬陷靖王,而这一举动让梁帝对他的忠诚度产生了严重的质疑。要知道,悬镜司一直以来都是梁帝手中的一把利刃,他对其寄予了厚望,可如今却发现这把刀竟然也卷入了党争之中,这无疑让梁帝对悬镜司的忠心产生了深深的怀疑,那么悬镜司就不应该在存在了。
与此同时,蔡全和沈追突然进宫求见。他们带来了关于私炮坊案子的新线索,声称这个案子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内情。梁帝看完他们呈上的奏折后,脸色变得十分凝重,立刻下令将誉王召进宫来。
誉王一进宫,便迫不及待地喊冤叫屈,声称自己对私炮坊的事情一无所知。然而,当梁帝将私炮坊的奏折扔到他面前时,誉王的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显然没有料到自己的罪行会如此轻易地被揭露出来。
这时,沈追站出来请求梁帝彻查此案,以还百姓一个公道。然而,梁帝却显得有些犹豫不决。他一方面顾及到皇家的颜面,不希望这件事情闹得太大;另一方面,他也不想对誉王过于严厉,毕竟誉王是他的儿子。经过一番权衡,梁帝最终决定让蔡全等人就此打住,不再深究,并且要求他们早早结案。
接着誉王因为私炮坊一案被降为两珠亲王,同时被责令留府闭门思过。这对于一向自视甚高的誉王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这边靖王被解禁,梁帝为了弥补靖王,恢复他五珠亲王,并赐下大量的金银珠宝作为安抚。因为宫中的言皇后刁难,梁帝见状升静妃为贵妃。靖王一时间得梁帝重用,朝中威望越来越高。
狱中的夏江不甘心就此失败,他暗中命人叫来誉王身边的谋士秦般弱。待秦般弱到来后,夏江将自己手中所剩不多的人手交给她,并嘱咐她一定要想办法帮助誉王重新获得梁帝的宠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