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的冬日,寒风如刀,却割不断蓟城百姓对新秩序的期待。赵宸站在新建的 “兴元楼” 上,俯瞰着城中熙熙攘攘的市集,身旁是刚刚完成幽州户籍清查的陈默。
“大人,” 陈默递上一份厚厚的名册,“幽州全境,包括归附的乌桓、鲜卑部落,共计清查人口一百二十万,可征兵丁二十万。但……”
赵宸接过名册,目光扫过密密麻麻的名字:“但辽西和辽东,还有些不和谐的声音,对吧?”
辽西的乌桓诸部,虽表面归附,却在暗中囤积粮草、训练骑兵。他们的首领蹋顿,在部落大会上公然宣称:“汉人多变,赵宸虽强,终非我族。我们乌桓,要守住自己的草原。”
辽东的公孙氏旧部,虽已失去实权,却仍在地方上拥有庞大的田庄和私兵。他们以 “保境安民” 为名,抗拒兴元城的新政,甚至暗中与曹操通信,企图借外力赶走赵宸。
整合幽辽,并非易事。赵宸清楚,军事征服只是第一步,要让三地真正连成一片,成为北方强藩,需要的是政治上的恩威并施、经济上的融合共生。
他的第一步棋,是 “互市”。
在辽西、辽东与幽州的交界处,赵宸下令设立三个 “互市榷场”:
场中用高墙围起,分设汉区、乌桓区、鲜卑区,每个区域有专人管理。
规定交易时间(每月初一、十五),交易时须用兴元通宝或实物等价交换,严禁强买强卖。
汉商可出售铁器(农具、兵器)、布匹、盐巴,乌桓和鲜卑则可用皮毛、马匹、牛羊交易。
为了吸引乌桓和鲜卑部落参与,赵宸还推出了 “互市奖励”:交易量大的部落,可获得兴元城颁发的 “互市金牌”,凭此牌可在榷场内优先交易,还能减免一半的交易税。
消息传开,乌桓和鲜卑的牧民们心动了。兴元城的铁器锋利耐用,盐巴洁白纯净,布匹柔软保暖,都是他们急需的物资。蹋顿虽不情愿,却也无法阻止部落的人前往互市。
第一次互市时,场面火爆。乌桓的骏马嘶鸣,鲜卑的牛羊成群,汉商的店铺前堆满了货物。一位乌桓的老牧民牵着三匹骏马,换了十斤盐巴和一匹棉布,笑得合不拢嘴:“这兴元城的东西,就是好!”
互市不仅促进了物资交流,更让乌桓和鲜卑的百姓,渐渐习惯了兴元城的 “规矩”。
第二步棋,是 “通婚”。
赵宸下令,鼓励兴元城的士兵、百姓与乌桓、鲜卑通婚。凡通婚者,可获得三十亩土地、一头耕牛,孩子入学还能减免学费。
他以身作则,将一位收养的汉家孤女,嫁给了乌桓部落中威望颇高的勇士骨都侯。婚礼当日,赵宸亲自出席,送上丰厚的嫁妆,并当众宣布:“从今往后,汉人与乌桓,就是一家人!”
这一举措,在乌桓和鲜卑部落中引起了轰动。原本对兴元城心存疑虑的部落,开始重新审视这个 “外来者”。
第三步棋,是 “屯垦”。
赵宸从幽州和辽东挑选了一万名精壮农夫,组成 “屯垦军”,在辽西的肥沃土地上开荒种地。这些农夫,不仅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曲辕犁、水车灌溉),还在屯垦区周围建起了简易的村落、学堂和工坊。
屯垦军的待遇优厚:每月有固定的粮饷,开垦的土地三年免税,收获的粮食七成归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屯垦区的粮食产量逐年增加,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粮食问题,还吸引了不少乌桓和鲜卑的牧民,放弃游牧生活,加入屯垦大军。
在政治上,赵宸对三地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设立 “幽辽总督府”,作为三地的最高行政机构,由赵宸亲自兼任总督,下设民政、军事、财政、格物四司,各司其职。
废除幽州旧有的门阀世袭制、辽西的部落酋长制、辽东的豪族自治制,改为 “考选制”—— 无论出身,只要通过算学、格物、吏治三门考试,即可担任官职。
在三地广设学宫,教授汉学、算学、格物之术,学宫毕业的优秀学生,优先进入总督府任职。
这些改革,触动了三地旧势力的利益。幽州的门阀士族、辽西的部落酋长、辽东的豪族大户,纷纷上书反对,甚至有人暗中串联,企图发动叛乱。
赵宸没有手软。他让靖安司暗中调查,将带头闹事的门阀子弟、部落酋长、豪族家主一网打尽,当众斩首。同时,他又提拔了一批出身低微却有真才实学的官员,充实到各级衙门,向三地百姓表明:“兴元城的规矩,谁也不能破;有能力的人,无论出身,都有出头之日。”
一年后,幽辽三地的局面焕然一新:
互市榷场繁荣昌盛,兴元通宝成为三地通用货币,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通婚的家庭越来越多,汉人与乌桓、鲜卑之间的隔阂逐渐消除,“一家人” 的观念深入人心。
屯垦区连成一片,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昔日的草原荒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