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山之战的硝烟尚未散尽,辽西边境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数万民夫和士兵推着独轮车,将一块块打磨平整的青条石运往预定地点,工匠们则在墨家弟子的指导下,用石灰与糯米浆混合的黏合剂砌筑墙体 —— 这里正在修建幽辽的第一座棱堡 “镇北堡”。
赵宸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手中拿着格物院绘制的棱堡图纸。图纸上,这座要塞呈不规则的多角形,每一面墙都向外突出,形成尖锐的 “角堡”,角堡之间的火力可以相互覆盖,彻底消除传统方形城池的射击死角。
“传统的夯土城墙挡不住鲜卑骑兵的冲击,更防不住他们的火箭。” 赵宸指着图纸上的箭窗和炮位,对负责施工的工曹尚书墨离说,“棱堡的墙体要厚达三丈,用条石和青砖砌筑,外层再包一层铁皮,防火又防弹。”
棱堡的设计融合了格物院的力学研究和后世的防御理念,有三大创新:
火力配置:每个角堡顶部设置佛郎机铳炮位(可旋转的木质炮架),墙体腰部开设三层箭窗,底层部署突火铳手,中层为弓箭手,顶层是了望哨,形成立体交叉火力。
防御纵深:要塞外围挖掘两丈深的护城河,河底埋设 “铁蒺藜”(带尖刺的铁器);护城河与城墙之间铺设 “鹿砦”(削尖的木桩),并设置触发式地雷(压力感应的震天雷)。
内部功能:堡内划分军事区(营房、军械库)、生活区(水井、粮仓、医舍)、指挥区(望楼、信号站),储存的粮草和淡水足够五千人坚守三月。
修建镇北堡的命令下达后,反对声浪不亚于当年推行金元券。
鲜卑使者怒斥:“此堡修在漠南草原边缘,分明是挑衅!若不停工,我大鲜卑汗国将即刻宣战!”
幽州士族抱怨:“征调数万民夫、耗费百万贯钱粮,只为一座孤城,简直是劳民伤财!”
连部分将领也不解:“有这些资源,不如多造佛郎机铳,主动出击荡平草原。”
赵宸的回应是让工曹公布一组数据:过去三年,边境因鲜卑劫掠损失的粮食、牲畜、人口,折算成金元券高达五百万贯;而修建一座棱堡的成本仅需八十万贯,却能覆盖百里范围的防御。
“主动出击是‘攻’,修筑要塞是‘守’。” 赵宸在军事会议上强调,“我们的火器适合守城,骑兵不如鲜卑,必须扬长避短。这些棱堡不是孤立的据点,而是相互呼应的防御网 —— 就像棋盘上的棋子,步步为营,压缩鲜卑的活动空间。”
为确保施工顺利,赵宸采取了三项措施:
重兵护卫:魏平率一万幽北军驻守工地周边,每日巡逻,防止鲜卑袭扰;格物院的墨家弟子还发明了 “警戒铃铛”(系在绳索上的铃铛,触动即响),在工地外围形成多层预警圈。
民夫激励:参与筑城的民夫每日除三餐管饱,还能获得十文工钱,表现优异者可获得 “军工券”(累积到一定数量可兑换土地或免除徭役)。这让原本抵触的百姓积极性大增,甚至有辽东流民主动报名。
技术革新:工曹引入 “预制构件法”—— 将城墙砖、箭窗框架等在后方工坊预制,再运到前线组装,效率比传统筑法提高一倍;格物院研制的 “起重架”(用滑轮组和杠杆原理),能轻松吊起千斤巨石,解决了大型石料搬运难题。
镇北堡的修建历时半年,期间遭遇过三次鲜卑小规模袭扰,都被护卫军队击退。当最后一块城砖砌上望楼,魏平亲自敲响了堡内的青铜钟,钟声在草原上回荡,宣告这座钢铁要塞的诞生。
紧接着,赵宸下令在镇北堡东西两侧各百里处,开工修建 “平虏堡”“定胡堡”,三堡呈品字形分布,彼此间用烽火台和骑兵道连接:
白天用信号旗传递信息(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敌情),夜间则用信号弹,消息传递速度比传统烽火快三倍。
若某堡遇袭,另外两堡可在一日内派出援军,形成 “两打一” 的夹击态势。
堡内驻扎的 “棱堡军”(专门训练的守城部队)配备双倍火器,每堡五千人,轮换驻守。
三堡成链的效果立竿见影。轲比能派两万狼骑围攻平虏堡,却在城下碰得头破血流:
骑兵冲锋时触发地雷,炸翻前排战马,后续队伍被护城河阻挡,暴露在佛郎机铳的射程内。
射雕手的火箭射在铁皮城墙上,只能留下焦痕,而城上的突火铳手却能精准射杀百米外的骑兵。
围攻三日,鲜卑损失五千余人,平虏堡却岿然不动,最终只能在镇北堡和定胡堡的援军赶到前狼狈撤退。
此战后,鲜卑骑兵不敢再轻易靠近棱堡群,辽西边境的劫掠事件锐减七成。屯田区的百姓重新回到田间劳作,甚至有商队沿着堡间道路深入草原,与未归附轲比能的部落进行贸易。
曹操派来的使者参观镇北堡后,回去报告:“赵宸的棱堡如铁桶一般,鲜卑人纵有十万骑兵也难攻破。幽辽的边境,已固若金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