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雾气,程楠站在科技学院主控室的窗前,盯着终端屏幕上那条刚刚恢复波动的曲线。
它回来了。
不是猛烈的冲击,而是像某种试探性的敲击,轻而有节奏。仿佛对面的存在正在倾听,等待回应。
“窗口期四十七分钟。”女娲的声音在耳畔响起,“误差不超过五秒。”
程楠没说话,只是将笔记本轻轻翻开,封底夹层里藏着一张凌乱的手绘图——是他在未来某次穿越中,从凌霜那里看到的基地地下掩体结构示意图。那些交错的线条如今在他眼中,已经不只是防御工事,而是一张蓝图。
他转身走向控制台,手指在键盘上敲下几个指令。
“启动‘重构计划’。”
实验室的灯光一盏接一盏亮起,像是沉睡的城市被重新唤醒。
陈星揉了揉酸痛的眼睛,抬头看向程楠:“你确定现在动手?我们连模拟都没跑完。”
“现在不动手,等下一波来了就来不及了。”程楠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模块化部署的核心逻辑就是‘边打边修’,我们要做的,是让它能在被打碎之后还能拼回去。”
陈星沉默片刻,最终点头:“我来调接口协议。”
他们身后,一群研究员陆续进入状态,有人已经开始连接旧有系统与新模块之间的数据通道。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和机油混合的味道,还有那种只有长期处于高压环境才会产生的焦躁感。
程楠走到实验区中央,看着眼前那台半旧的量子模拟器缓缓启动。它的外壳有些斑驳,但内部架构依旧稳定。他伸手按在金属表面,冰凉触感让他稍微清醒了些。
“女娲,同步更新模型。”
【动态缓冲机制】载入完成。
屏幕上的防御拓扑图开始重构,原本单一线性的结构逐渐分裂成多个节点,每个节点都能独立运作,也能互相支援。就像一张网,而不是一面墙。
“这……”一名年轻研究员睁大眼睛,“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防御体系。”
“当然不是。”程楠淡淡地说,“真正的防御,不该只是挡住攻击,而是要让攻击找不到落点。”
调试过程并不顺利。
第一个小时,接口协议出现延迟,导致新旧系统无法实时同步;
第二个小时,模拟测试触发了错误警报,整个系统差点崩溃;
第三个小时,一名技术骨干因为连续作战精神紧绷,在操作时误删了一段关键代码,引发连锁故障。
程楠没有发火,只是默默走过去,接过他的终端,重新编写校正算法。
“你太累了。”他说,“去休息十分钟,回来再看。”
那人点点头,眼圈发红地走了出去。
“你怎么知道这种架构能撑住?”陈星低声问。
程楠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继续敲击键盘,直到一段新的程序上传完毕,才缓缓开口:
“因为……它撑过。”
陈星愣了一下,随即意识到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程楠的目光落在终端屏幕上,那一行行跳动的数据仿佛在诉说着什么。他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记得那个未来,但他知道,那段记忆曾真实地存在过。
而他必须让这里的人相信,这段未来还未终结。
演练安排在凌晨三点。
程楠亲自调整了模拟攻击参数,将其设定为接近实战水平的强度。他知道,真正的敌人不会给他们第二次机会。
“这不是演习,是我们唯一的机会。”
他站在指挥台上,声音不大,却穿透了整个实验室。
所有人都停下手中的工作,望向他。
“我们的目标不是打败它,而是拖住它。”他说,“只要多撑一分钟,现实线就能多一分胜算,未来线也就能多一点希望。”
没有人说话,但气氛变了。
不再是焦虑和怀疑,而是某种更沉重、更坚定的东西。
演练开始。
第一轮模拟攻击瞬间摧毁了两个外围节点,系统迅速启动备用路径,将损失限制在局部。紧接着,第二波攻击试图绕过核心防线,却被提前部署的动态缓冲机制拦截。
“反应速度比预期快12%!”一名工程师激动地喊道。
“继续加压。”程楠说。
演练持续到天亮,期间系统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模拟冲击,每一次都成功重构防御网络,将损害降到最低。
当最后一轮测试结束,整个实验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然后,掌声响了起来。
不是热烈的那种,而是低沉却坚定的节奏,像是某种确认。
程楠没有参与鼓掌,他只是低头打开终端,悄悄将一段加密数据包上传至女娲云端存储库,标注为“预案-07”。
他知道,这场战斗还没有结束。
而他能做的,就是在每一个可能的未来,留下一道门。
天色微明,窗外透进第一缕阳光。
程楠走出指挥室,迎面吹来的风带着清晨特有的湿润气息。他抬头看了看天空,那道扭曲的能量光带还在,但此刻,它不再显得那么不可战胜。
“你打算怎么用这个系统?”女娲在他耳边轻声问。
程楠没有立刻回答。
他只是握紧了手中的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写下一行字:
“防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然后,他转头看向实验室的方向。
那里,一群人正从疲惫中抬起头,迎接新的一天。
而他们的背后,是人类文明最后的防线之一。
他深吸一口气,迈步向前。
脚步声回荡在走廊尽头,渐渐消失在晨光之中。
喜欢时空回响:程楠的千年棋局请大家收藏:(www.2yq.org)时空回响:程楠的千年棋局爱言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