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几千年的经验,张仲景先圣的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八纲辩症。虽然学起来很难,涉及十二经络,穴位,本草经方,奇经八脉,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但只要肯下功夫,一定可以坚定意志,学好的。
阴阳,虚实,表里,寒热。
虚症则补,实症则令其泄。阳盛阴虚,虚就是少了,滋阴降燥,撤去火热。阳虚阴盛,人活一口气,活的是阳气,阳气少了精气神就不好,阳气断了,人久没了。补阳扶阳温中(中焦是什么脏,属土那个),苦入心,用苦温去湿寒的。而针灸中的第二个艾灸法,是扶阳非常快的方式,但禁忌是阴虚者慎用,我这直接禁用。已经阳盛阴虚了,还扶阳,想把自己烤干吗?
阴阳求的是平衡,虚实求得是气血行的顺畅,没有多余的东西堵塞淤积在体内。寒热出现在不对的地方,都是邪,要该热的热,该凉的地方就凉快。手脚要热,证明心脏好。
寒和凉还不一样,冰块叫做寒,常温的水叫做凉水,凉水喝了可能还没什么事,但如果经常喝冰水,短暂能带来欢乐的都有风险,爱喝冷的东西,贪凉,证明体内有火,热太盛。这也是辨别寒热的一种方式,放两杯水在病人面前,选吧,下意识喝哪个,哪个就虚。爱喝热水是好事,一心只想喝热水是寒,喝点凉的就拉肚子那种。
口渴与否,渴是津液缺失,严重的人,怎么喝都还是渴,渴饮千杯不解渴,消渴症,也叫作糖尿病。一般是健脾,先让脾土大哥,后天之本能运化,功能恢复正常。然后开始补缺的。
两杯水的案例,好像讲过,一杯水满的,一杯一半,放同样的多糖,正常人是满的水,能稀释掉,吸收掉,运化成能力,身体所需葡糖糖和有用物质。
一半水的,代谢不掉,浓糖水,它的糖分指数,肯定比满水那一杯高,怎么办?加水呗,但不是喝水那么简单。身体都已经对你发出指令了,我好渴,但怎么喝都不解渴啊。这个水的补法叫做滋阴,可以是精,可以是血,可以是津液,汽血水都是一个,阴之物。懂了吗。
正常的体质是可以自我调节的,随着季节,夏凉冬暖,阳卫之气固护体表,神经系统也有调节体温的机构。而这种健康体质,反而吃不了寒凉,吹不了冷气,因为寒所有的都是邪。反而会感到不舒服,因为自身已经适应了环境。我任务人体的最好状态,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阳稍微多一些,阴稍微少一些,是最好的。
这个又很复杂了,我一句两句说不完,总之之前说过一些,水谷精微物质,五谷,脾运化,成气血水,食物就是血之源,而有实证的时候,血会滋养不好的东西,血本就是阴寒的一部分。
所有饿一饿,对有实证的病人,我也说过所有人都有癌细胞,属于一种正常的生理细胞代谢。他们可以被免疫统统排出体外,也可以通过饥饿来把他们饿没,身体没有东西消化的时候,会优先自动,去将那些放着多余占地方的淤积之物,分解吸收掉。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人是吃出来的癌,脂肪瘤,营养过剩,还不爱运动,阴盛阳虚体质,湿寒体质,湿热体质,这一种的饿一饿能好非常多。
如果寒气入侵脏腑,会伤害到中阳之气,可能就会肚子疼,脾胃虚寒,脾胃阳气受损,然后就功能下降,再然后循环出现问题,湿气痰浊和一些列隐形慢性的病,不经意间就会慢慢攒下病根。
面对复杂的症状,因人而异,基乎是一个人一种处方,很少出现照着书本的案例去得病的,甚至同样的方子,因为两个人的体质原因,药量的不同,效果也会天差地别,所以只能谨遵医嘱,以医生给你的为准。
治疗复杂的病情,虽然杂乱,也可以同时进行,该温中解表去实证的就去,该补的地方补,该攻该泄的地方就攻和泄,泄法就是为了排出,最终是为了让不好的东西离开体内。
而且很多时候,主要问题解决了,万病丛中取敌将病邪首级。那些附带小问题,自然就土崩瓦解了,因为随着大部分病邪被压制,同时身体正气补足,人间最强的大药,免疫系统会自行反击清除残余的敌军。
举例,比如吃坏肚子了,吃了不干净不卫生不新鲜的东西。上吐下泻,也可能只是下利,一直拉。
这都是身体为了保护你,而做出的自行防御机制。把不好的东西排出体外,不让它们在体内呆太久。
还有老师当初的叮嘱。
望闻问切当详细,补泻寒温当辩清,当思人命至关重要,冥报难逃,一旦差错,永劫加身莫忏悔。
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恐则气下,喜则气缓,悲则气消。寒则气收敛,热则气泻,惊则气乱串,劳则气损耗,思虑过渡则气打结如乱麻。
医贵乎精湛,术业贵乎专心,方法贵在灵活,治疗贵在巧妙熟变通,学贵乎博大,见识贵乎卓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