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会结束后,江彻的名字,在平江县,已经等同于一个传奇。
“江善人”、“江菩萨”……各种带着朴素情感的称呼,在民间流传开来。
江氏实业的声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才的涌入。
短短半个月内,钱斌的办公桌上,就收到了超过五十封来自全国各地的求职信。
其中不乏省城大厂的工程师,国营单位的管理干部,甚至还有两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信中的理由,惊人地一致:
“为江总的格局与胸怀所折服,愿追随左右,共创大业!”
江彻看着这些求职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最贵的一笔投资,开始收到回报了。
傍晚。
江彻和沈知微,一起走在西山乡希望小学的土路上。
基金会的款项到位后,这里第一时间就动工了。
破旧的土坯房已经被推平,取而代之的,是正在打地基的,崭新的砖混结构教学楼。
孩子们在工地的空地上,追逐嬉戏,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对未来的憧憬。
“我以前觉得,你只是一个很厉害,很成功的商人。”沈知微看着眼前的景象,由衷地感叹道。
“现在呢?”江彻侧过头,看着她被夕阳染上金边的侧脸,笑着问。
“现在我觉得,”沈知微迎上他的目光,清澈的眼眸里,闪烁着星辰般的光芒,“你是在改变世界。从改变这个小小的县城开始。”
她的目光里,不再仅仅是钦佩和爱慕。
更多了一种,名为“懂得”的东西。
江彻看着那些孩子们纯真的笑脸,目光变得悠远。
“一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土地,不是工厂,而是这里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轻声说道,像是在对沈知微说,又像是在对自己说。
“为他们投资,是这世界上,最划算,也最重要的一笔生意。”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
平江县城东,那片曾经荒芜的C区土地,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一条崭新的六车道柏油马路,如同一条黑色的巨龙,从老城区的边缘,一路向东延伸,直插新区的腹地。道路两旁,挖掘机轰鸣,推土机往来穿梭,上百名工人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水电管网的铺设工作。
在工地的最深处,两座建筑的地基已经拔地而起——那是规划中的新城小学和幼儿园。
江氏实业全额垫付八百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消息,早已不是新闻。但每一次,当平江县的老百姓路过这里,亲眼看到这日新月异的变化时,心中那份震撼和感激,依然会油然而生。
江彻,用最实在的行动,兑现了他对三十万平江人民的承诺。
他的声望,在平江县,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江氏罐头食品厂。
相较于C区工地的喧嚣,这里的生产车间,则是一派有条不紊的繁忙景象。
崭新的自动化生产线上,一个个晶莹剔透的玻璃瓶,被传送带稳稳地送入灌装区。黄澄澄的橘子瓣、红艳艳的山楂果、金灿灿的桃子肉,在糖水中翻滚,随后被精准地封装、杀菌、贴标。
空气中,弥漫着水果和糖混合的香甜气息。
厂长办公室内,钱斌正拿着一份报表,激动得满脸通红。
“江总,您真是神了!咱们新推出的那几款果汁和果酱,简直卖疯了!”
“尤其是那个‘江氏甜心’系列,主打年轻人市场,省城那边的好几家国营食品商店,供货都供不过来,催货的电话都快把我们厂的电话线打爆了!”
“按照这个月的销售数据估算,咱们罐头厂的月利润,很快就要突破二十万大关了!”
钱斌的声音都在发颤。
二十万!这在1982年,对于一个县城的工厂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江彻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手里正把玩着一个刚刚下线的水果罐头样品。瓶身设计简洁大方,透过玻璃,可以看到里面饱满的果肉,色泽诱人。
他只是平静地听着,脸上没有太多的波澜。
罐头厂的成功,完全在他的意料之中。凭借超越这个时代的产品理念和包装设计,降维打击国内市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老钱,国内的市场,只是一个开始。”
江彻放下罐头瓶,目光看向墙上挂着的那副世界地图,眼神深邃。
“我们的目标,是这里,还有这里。”
他的手指,落在了地图上的两个区域——北美和西欧。
钱斌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当场就愣住了。
“江总……您是说……出口?”
这两个字,对于此时的钱斌来说,就像天方夜谭一样遥远。
在八十年代初,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还在为如何抢占国内市场而挤破头。所谓的“出口创汇”,那是极少数拥有国家背景的大型国营企业,才敢想的事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