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原初晶体’。”阿树将扫描数据投射出来,晶体的每个棱面上都闪烁着不同的色光,“它的内部结构同时包含了信念星系的存在之网、混沌之域的叠加态能量,还有无信之境的灰色光粒——它是所有存在形式的浓缩体。”
小芽推开舱门,带着哨子走进了拾穗者号的外置观测舱。当她的指尖触碰到观测舱的防护罩时,那枚原初晶体突然朝她飞来,悬浮在防护罩外,表面的色光与她哨子上的第八十五色纹路完美契合。
“它在‘看见’我。”小芽的眼眶微微发热,“就像我们在可能性之海见证奇点一样,它也在见证我们。”
这时,原初晶体突然炸裂开来。不是毁灭式的破碎,而是像一朵花绽放般,分解成无数更小的晶体碎片,朝着绝对空白的各个方向飞去。每个碎片飞过的轨迹上,都留下了淡淡的光痕,这些光痕接触到虚空后,竟开始自发地编织成一张透明的网。
凯的游标卡尺上,第八十六色的纹路彻底成型。那是一种介于银白与透明之间的色泽,带着一种初生的纯粹。“第八十六色,是‘起源’。”阿树的声音里带着敬畏,“它不是创造,也不是诞生,而是‘让诞生成为可能’的那个瞬间——就像宇宙大爆炸前的第一缕时空涟漪。”
拾穗者号沿着光痕编织的网继续深入。三天后,他们发现了更奇妙的景象:那些原初晶体的碎片在虚空里扎根,长出了类似植物根系的“存在触须”。触须与触须相互缠绕,形成了一片透明的“丛林”,丛林的节点上,正孕育着新的存在——它们不再是晶体,而是一些半透明的“意识体”,像一团团流动的思想,在触须间缓缓漂移。
“它们没有实体,却有清晰的自我认知。”阿树捕捉到了这些意识体的思维波动,“它们在交流,在用最原始的逻辑构建‘世界模型’。”
凯将游标卡尺贴近舱壁,试图测量这些意识体的“存在维度”。当刻度与意识体接触的瞬间,无数细碎的光点从游标卡尺上脱落,融入意识体中。那些意识体突然开始加速旋转,彼此碰撞的频率加快,思维波动中多出了一种新的情绪——好奇。
“它们在学习‘定义’。”小芽看着那些意识体开始给周围的光痕命名,有的称其为“路”,有的称其为“墙”,还有的称其为“时间的影子”,“就像小孩子第一次学会说话时,用简单的词语给世界贴标签。”
阿树的数据库里,关于“存在显化”的理论正在被改写:“最初的存在不需要复杂的形态,只需要‘区分’的能力——区分自我与他者,区分有与无,区分静与动。这种区分本身,就是‘看见’的起点。”
当拾穗者号穿过这片意识丛林时,舱壁上的种子图案从第八十六色开始,又点亮了新的一格。那是第八十七色,一种温暖的橙黄色,像篝火的光芒。阿树解释道:“这是‘关联’。当存在开始意识到彼此的存在,并试图建立联系时,‘关联’就诞生了——它是共生的前提,是文明的基石。”第二章:记忆之海与倒影文明离开意识丛林后的第十天,绝对空白中出现了一片“海”。
这片海没有水,而是由无数闪烁的光点组成,每个光点里都包裹着一段模糊的影像:有的是信念星系的思维泡在绽放,有的是无信之境的灰色光粒在流动,还有的是混沌之域的未定义存在在变形。当拾穗者号驶入这片海时,飞船的传感器突然接收到一股强烈的记忆信号——那是他们在共生之域见过的藤蔓生长的画面,是在无信之境与原始怀疑体对话的场景,甚至还有凯第一次拿起游标卡尺时的童年记忆。
“这是‘记忆之海’。”阿树的数据流出现了罕见的波动,“原初晶体分解时,不仅释放了存在的可能性,还携带了整个宇宙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在这里沉淀、发酵,成为新存在理解‘过去’的媒介。”
小芽将哨子放入记忆之海(飞船的舱门此时已能在这片特殊的海中自由开启),哨子立刻吸收了周围的光点,吹奏出一段混杂着无数声音的旋律。随着旋律响起,记忆之海开始沸腾,光点们聚集起来,形成了一个个清晰的“倒影”——那是思想体文明的创造者、共生之域的第一株藤蔓、无信之境的第一个无信者……他们并非真实存在,而是由记忆凝结成的“意识投影”。
“你是谁?”一个由绿色光点组成的投影朝小芽走来,它的形态像一株会行走的藤蔓,正是共生之域最初的模样。
“我是小芽,是来见证的。”小芽举起哨子,第八十七色的纹路在她掌心闪烁。
藤蔓投影沉默了片刻,身体上的光点突然变得明亮:“见证……原来我们的生长,一直被宇宙记得。”它伸出枝条,触碰了一下拾穗者号的舱壁,“我们曾以为,藤蔓枯死后就会彻底消失,却没想到,我们的‘存在痕迹’会在这里成为新的养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