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尽了风头,尽管她本人对此毫无知觉,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外界的喧嚣与她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
然而,处于风暴眼中心的研究所所长张明远,此刻的心情却远非表面看起来那么轻松喜悦。
他确实激动,为机械腿和机械手那划时代的意义激动。
但当他拿到红星机械厂反馈回来的、关于“基础型神经接驳辅助外骨骼一代”核心部件制造过程的详细报告,以及那份由明昭亲手绘制、他视若珍宝的机械手设计图复印件时,一股巨大的困惑和无力感涌了上来。
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摊开在宽大办公桌上的图纸,眉头拧成了一个死结。
旁边,还放着研究所目前最头疼的“东风-7”新型战斗机机翼设计图纸。
问题就出在这里!
明昭的设计图,精妙绝伦,思路天马行空,充满了超越时代的智慧光芒。
但是!其中涉及到的几种核心材料性能要求、某些精密部件的加工公差、特别是那些微型传感器和神经信号转换器的制造工艺……以红星厂目前的技术储备,甚至放眼全国,都根本造不出来!
报告里明确写着:尝试了所有已知材料和现有最高精度的加工设备,均无法达到图纸标注的“基础要求”中的关键参数。误差率远超允许范围,材料强度或传导性能不达标。
“基础要求……”张明远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图纸上那四个清晰打印的宋体字上,苦笑着摇头,“这要是基础要求,那我们现有的技术,岂不是还在石器时代?”
红星厂的老工程师在电话里激动又无奈的声音还在他耳边回响:“张所长!不是我们不尽心!实在是…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这图纸上的东西,好些个地方,我们连原理都还在琢磨,更别提做了!这…这明昭同志,她到底是怎么把东西做出来的?她用的什么材料?什么设备?”
是啊!她是怎么做出来的?!张明远猛地站起身,在办公室里烦躁地踱步。
霍家那小院他去了好几次,除了堆着些旧零件和工具,根本没有任何超出常理的精密仪器!材料?
她那些零件,除了从红星厂订制的那批,其他来源成谜!
难道她真有点石成金、凭空造物的本事?
这个念头荒谬,但却是目前最合理的解释!
张明远感到一阵眩晕。明昭的价值,远超他最初的想象!
她不仅拥有超越时代的设计理念,更掌握着实现这些理念的、无法理解的“黑箱”技术!
就在这时,他办公桌上另一份加急文件刺目地映入眼帘——那是“东风-7”项目组最新的汇报。
“机翼颤振问题在临界速度下依然无法解决……尝试方案A、B、C均告失败……材料疲劳极限低于设计预期……结构强度与减重矛盾突出……请求延长项目周期,重新评估设计方案……”
文件末尾,鲜红的“亟待解决”四个大字,像针一样扎在张明远心上。
“东风-7”是倾注了无数人心血、寄予厚望的新型战机!它的机翼设计,采用了当时最前沿的理论,但就像明昭的图纸一样,在制造环节卡死了!
设计图上标注的理想材料强度和结构精度,以现有的工业水平,根本无法实现!
项目组已经换了好几种折中方案,要么牺牲性能,要么增加重量,始终无法达到设计要求的安全临界点。
看着“东风-7”机翼图纸上那些标注着“材料性能不足”、“加工精度无法保证”的红色问号,再看看明昭那份同样标注着“现有技术无法实现”却已然变成实物的“基础型”图纸……
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念头,如同闪电般劈开了张明远脑海中的迷雾!
既然明昭能用“现有技术无法实现”的材料和工艺做出超越时代的机械腿和手,那么……“东风-7”的机翼呢?
这个想法让他心跳如鼓!但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忧虑:明昭愿意帮忙吗?她似乎只对解决自己感兴趣的“小问题”上心。国家战略、军事需求,在她眼中,是否还不如一个拆开的旧闹钟有吸引力?
可这是“东风-7”啊!是国之重器!是守卫蓝天的利剑!
张明远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无论如何,必须试一试!他抓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霍华家的号码,这是他之前特批安装的,方便联系明昭。
接电话的是霍华:“张院长?”
“霍华,明昭同志在家吗?我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想当面请教她。”
张明远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恳求。
霍华顿了一下,似乎在看向某个方向:“在。首长您要过来?”
“对!我马上到!”张明远放下电话,立刻抓起桌上的“东风-7”机翼设计图纸和那份充满红叉的失败报告,风风火火地冲出了办公室。他等不及了!
**霍家小院。**
明昭正坐在小石桌旁,面前摊开着一本厚厚的外文机械手册,手里把玩着几个造型奇特的金属小零件,似乎在对照着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