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着呢。”
“挺好的啊。”
“我小闺女多懂事。”
一旁的王红英笑得眼睛都完成了一条缝。
她儿子眼光真好。
春花这姑娘她喜欢。
要是能娶回家,那就太好了。
她转头看了一眼沈梨初,俩人都看出对方的意思。
就这一眼,恨不得把亲事就给订下了。
菜越吃越少,酒越喝越多。
旁边那一桌人已经熟络地开始称兄道弟了。
“大哥,你跟我侄女多接触接触,老弟不骗你,那绝对是个好姑娘。”
沈梨初看着柳铁蛋拦着陆扬名的肩膀胡说八道,嘴角不自觉地抽搐。
她儿子是有一套的。
一天到晚在外面瞎胡混,就好给人家当大哥。
“小沈,你在家吗?”
沈梨初朝着院子里看过去,这声音听起来像是村长的。
她大概已经猜到是什么事了。
“你们吃着,我出去一趟。”沈梨初放下筷子,走到门口。
大铁门打开,门外站着的果然是村长刘忠义。
“村长来啦。”沈梨初热情地把门打开,邀请他进屋。
刘忠义在外面就听见里面喝酒聊天的声音了,这门一打开饭菜的香味就跟长了翅膀似的,拼命地往他鼻子里飞。
他家能吃的都被水淹了,就剩几包挂面。
当时抢救得及时,放在大衣柜顶上,这才幸免于难。
晚上一家人煮的挂面,盐都不敢多放。
那叫一个没滋没味。
怎么她家吃得这么香?
刘忠义探着头往屋里看,满满当当一屋子人,准是家里有客人。
吞了吞口水:“我不进去了,我就跟你说点事。”
“啥事你说?”沈梨初明知故问。
“咱们村儿进城的桥塌了,这事你知道吧?”
“那桥估计一时半会儿是修不起来。”
“大家伙都没办法去城里买东西,所以这粮食就紧缺了。”
“你看看你明儿一早就把东西拉出来卖吧。”
“对了,你那个朋友有没有说打算卖多少钱啊?”刘忠义问。
沈梨初一脸为难:“我也正发愁这事呢。”
“今儿下午我朋友过来找我了。”
“你也知道,咱们附近几个村儿进城都走那个桥。”
“她们家存着的粮食都被他们村儿的人给抢光了。”
沈梨初伸出三根手指:“翻了三倍的价格卖的。”
“人家现在不让我卖了,说要拉回去,去她们村儿卖。”
“那可咋整...”刘忠义最开始听到三倍价格的时候都想骂街了。
她这交的是什么朋友啊?
这不是趁火打劫嘛?
但是后面一听,人家不卖了,要拉走,就更着急了。
这要是拉走,村里这么多人可怎么办?
“你跟她说说,咱们也出三倍的价格,让她放在咱们村儿卖。”刘忠义咬咬牙,狠下心说道。
三倍就三倍,总比饿死好。
虽然肯定会有人说三道四。
但是大部分人肯定是愿意买的。
家里都没米下锅了,还管米多少钱一斤?
“那怎么行啊?”
“三倍的价格,这不就是敲诈嘛!”
“咱们不买的,绝对不能助长歪风邪气。”
“等桥一修好咱们就去县城买,大不了就是多花点时间。”
沈梨初记得,他是这么说的吧?
“现在情况不是不一样了,那桥都过不来人,咋去城里买?”
“这也算不上什么歪风邪气。”
“人家村里能出三倍的钱买,咱们村儿的人也能。”
“你跟你朋友好好说说,这粮食拉过来拉过去的也麻烦。”
“卖谁不是卖呢,反正都是一样的价钱。”
刘忠义也是实在没办法,反而还劝起了沈梨初。
“那行吧,我明儿再去跟她说一声。”沈梨初面上十分为难。
心里已经乐开了花。
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别看她现在才三十五岁,比刘忠义小了不少。
但实际她早就是个人精了。
上辈子活了六十五年,可不是白活的。
什么人,什么事她没经历过?
“你一定要跟她好好说,咱们村儿的粮食可全指望你了!”
眼下已经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了,刘忠义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沈梨初身上。
临走刘忠义还特意嘱咐,让沈梨初早点去,村里已经有不少人家里吃不上饭了。
没粮食的厚着脸皮到处借,有粮食的也不敢说自己有。
毕竟桥什么时候能修好谁也不知道。
家里剩的都不多,肯定要优先保障自己家里人的口粮。
--
第二天一大早,家里该上班的都去上班了。
尤其是陆扬名格外的积极。
早饭都顾不上吃,拿着馒头就跑了。
就他那点小心思谁不知道?
陆春花的脚基本上也好了,原本打算早上骑自行车上班的。
结果刚一出家门就看见杨文彬站在他家门口。
看见她还吓了一跳,紧张地直搓手:“我在城里上班,现在桥塌了过不去,打电话给老板请了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