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90号四合院几乎每家都在谈论何裕柱今日带回的风扇。
后院的二大爷家尤其如此。
刘海忠和几个儿子围坐在桌边吃饭,大热天的,他们的布衫都被汗湿透了,只有长子刘光齐手里有一把旧蒲扇在扇风。
老二刘光天和老三刘光福看着大哥享受着凉风,心中满是嫉妒。
不过,刘光齐却不满足现状,“爸,今天傻柱家的事您听说了吧?他从厂里搞到了两台电风扇,听说吹得比吃冰棍还凉快。
爸,咱们家要不要也买一台?您在轧钢厂认识的人那么多。”
听后,刘海忠眼睛一瞪。
要是别的儿子敢这么说,他早就动手了,败家的东西!但这是他最宠的大儿子开口,才忍住了。
刘光天和刘光福没注意到父亲的反应,只觉得天气太热,听到大哥的话也随声附和:“爸,咱们也买台电风扇吧,傻柱一下子带回两台呢。
您在厂里可是高级工人。”
还没等两人说完,刘海忠直接站起来给了他们每人一巴掌,“胡闹!你大哥说说也就算了,你们怎么一点都让我省心?”
打完后,刘海忠喘着粗气,心里窝火。
电风扇花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提到了“高级工人”
,这让他很不舒服。
他一直想通过技术升职,可现在连傻柱这种年轻人都超过了他。
无论清华大学毕业还是厂长亲自迎接,刘海忠都清楚,傻柱在厂里比他还受欢迎。
加上两家过去的矛盾,他对何裕柱一直有些不满。
挨打后的刘光天和刘光福不敢再多喊,虽然心中对父亲更加怨恨。
而刘光齐虽然不受责打,却也默默观察着这一切,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情绪。
没错,即便从未挨过打,在这样的畸形环境中成长,他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现在,他只希望尽快离开这个家。"快了,就快了。”
今年毕业后,他就能从中专毕业,到时候分配一份工作,再让家里张罗着娶个媳妇,就能彻底逃离这里了。
刘光齐心中已有计划,作为家中长子,父母对他十分宠爱,结婚时也能分得不少家产。
一旦拿到,他就远走他乡,从此远离这个扭曲的家庭。
刘海忠夫妇并不知道,他们视为掌上明珠的儿子,此刻正盘算着这些大逆不道的事情。
1955年9月1日,轧钢厂的钢铁熔炉项目运行平稳,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另一边,黄宗兴负责的实验测试同样顺利。
所有相关资料已整理完毕,上报至工业部,只等上级最终拍板,便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何裕柱团队研发的钢铁熔炉技术。
与此同时,何裕柱设计的第二代电风扇也获得了工业部的高度评价。
无论是技术还是设计理念,这款电风扇都展现了独特的创新价值,尤其是它对日常生活的改善,确实值得推广。
于是,工业部同意由红星轧钢厂负责生产这款电风扇,命名为红星电风扇,主设计师署名为何裕柱。
但那个年代没有专利概念,即便何裕柱设计并制造了这款产品,后续的销售收益与他无关。
当时实行公私合营政策,个人不能享有此类收入。
对此,何裕柱并不在意,即便可能获得收入,他也不打算接受,因为未来的环境过于敏感,避免被贴上资本家的标签更为妥当。
在连续完成两项重大任务后,研究院与工业部共同决定授予何裕柱同志三等功荣誉。
这个奖励和以往的锦旗完全不同。
首先,这是上级组织正式授予何裕柱同志的荣誉,会下发书面文件确认,同时,三等功也会带来实际好处。
例如,何裕柱目前作为304研究院的六级研究员,月薪加上补助津贴共有一百六十八元,但获得三等功后,补助津贴直接翻倍,现在仅现金收入就达到一百八十六元,而且未来在职位晋升方面也有显着助力。
这次之所以能立功,是因为何裕柱完成了一个重要保密项目。
通常情况下,三等功并不容易获得。
而作为他的副手,黄宗兴虽然未能获得三等功,但也因此在研究院积累了更多资历,对未来的晋升非常有利。
交接完成后,何裕柱返回研究院继续研究工作。
凭借此前的成绩,张兰教授特批给他一间独立实验室,供他自由开展实验,并每月提供五百元科研经费。
这样的待遇在工业部只有五级以上研究员才能享有,何裕柱能以六级身份享受如此优待,可见其在张兰教授心中的重要地位。
某日,何裕柱像往常一样下班后,骑车来到前门菜市场。
尽管空间内储备了充足的食物,但他考虑到未来可能的物资短缺,以及身为国术宗师每日所需的大量消耗,仍坚持每月全额兑换粮本上的定量,并将研究院发放的额外粮票、肉票等资源全部兑现。
此外,他还偶尔前往鸽子市采购一些额外物品,都做得极为谨慎以防被人察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