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还没下来,经费自然也是没有的。
但是空房子有的是。
当年营地盖起军属大院的时候,是希望家属们能够将这里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来热爱的。
但家属们对这里的漫天黄沙实在爱不起来,那一排排泥坯房就空了下来。
孟团长听说人已经到了,派了一辆卡车,让苏念和一个姓刘的班长带队,去了新省火车站。
她以为来的人不多。
到了火车站,看着那条红色横幅下方,乌泱泱站着的几十上百个人的时候,苏念用力揉了揉眼:确认了,不是老花眼,是真得人多!
她很没骨气的先捏了捏自己的钱包,突然想起来,吃饭这件事上,用不着钱包。
而这些人,在生活上没有多少追求。
除了一个安稳的环境,再就是一日三餐,或者两餐。
只能先排着往车上挤。
剩下的实在挤不上的,先暂时安置在车站附近的民房内。等下一批知青来的时候,营地再派车过来。
这些人大多都是知识分子,好多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
只是几年不得自由的生活,让每个人脸上强装的淡定里,都带了一丝愁苦和惶然。
这丝愁苦在看到营地周围漫天黄沙时,变得更加真情实感了些。
他们以为报纸上写的东西有些夸大的成分,没想到真实情况不止没有夸大,还有点谦虚……
苏念留意到一个身量精瘦、皮肤略黑的中年男人,一下了车,就蹲了下去,用手捏起一把沙土,仔细观察了半天。
她知道这个人,就是自己想要找的专家。
尹继安正低着头,面前突然出现了一双黑色小皮靴。
苏念蹲下来跟他打招呼,“同志您好,您在看什么?”
尹继安抬头看了看眼前的小姑娘:年轻、漂亮,一双眼睛亮晶晶的,皮肤又白又嫩,应该是刚来不久的随军家属。
随车去接他们,可能也是因为在营地闷得慌,想跟着车出去透透气。
这样的小姑娘,就算问,也只是因为好奇。
不管是好奇还是什么,这么大点的姑娘,能有这份勇气站在这儿,就值得敬佩。
他目光越过苏念,看向身后更远处,“沙土地。”
苏念:?
接着反应过来,哦,他是在回答自己的问题。
尹继安站起来,拍了拍手上的沙土,转身问旁边的刘班长,“同志,我们的住处安排在哪儿?”
刘班长下意识看向苏念,“苏同志帮你们安排。”
尹继安回头,“苏同志?”
苏念微笑着点点头,“是我。”
尹继安:小看她了,原来还是个小干事。
她朝所有人招呼一声,“大家伙一路辛苦了,先跟我去住处安顿吧。以后你们会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这里生活。风景嘛,有的是时间慢慢看。”
尹继安忍不住笑了笑。
他们的住处安排在家属院后面,统一的房屋布局,做成了集体宿舍。
除了两张桌子,房间里一半空间新用泥坯垒了大通铺。
这些人里面,有夫妻一块过来的,苏念就把他们安排到了一个单独的院子里。
剩下的学者安排在一起,搞学术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也是分别安排。
还有医学院的教授,苏念让人去问宁院长,要不要接收。
苏念看着尹继安写的职业是某大学农化系教授。
苏念将他和另外三位农学专家安排到了一座院子里。
在带着他们回院子的时候,苏念留意到这位尹教授,腿脚好像有些不灵便,走路时总会拖一下。
但看他神色淡然,眉宇间并无任何郁气。
随和的像河塘边悠闲垂钓的老者。
其实来的这批人,看起来多多少少都有点旧伤。
不过他们既然到了这里,这些旧伤,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打开院门,苏念将屋里物品一一给几人介绍过,对他们说:“稍候孟团长会把主要工作内容,给大家做个简单通报。生活方面,我已经在后面建了食堂,也雇用了做饭的工作人员,保证你们的一日三餐。”
这些人都有工资,只不过大部分工资被冻结,每个月只有十几块钱的生活费。
吃饭不用钱的话,十几块钱足够他们每月花销。
“如果诸位老师平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跟我或孟团长说。只要我能帮得上忙的,一定尽力。”
“我家就在前面,找小战士问一下陆川家就是了。”
尹继安若有所思地问,“小同志,请问你认不认识陆海晏?”
苏念笑笑,“他是我大伯哥。”
原来这几位,是大哥帮忙找到的。
给大哥云点个赞。
尹继安点了点头,轻声说了句,“多谢。”
苏念摆摆手,“后面食堂已经做好了饭,老师们一路辛苦,吃过饭早点休息。”
尹继安等人也确实饿了。
从下了火车,中间休息的时候吃了一个窝头,喝了一碗水,一直撑到现在。
毕竟条件有限,晚饭并不多丰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